苦难兄弟的励志传奇

范诚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2021年11月18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这天一早,从事多年新闻工作退下来的蒋斯乔,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浏览新闻。突然,《2021年中国两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公布的消息跳入眼帘。他迫不及待地翻看名单,当看到“蒋建新”这三个字时,极度的兴奋使他叫出声来:“建新,好样的!”接着,他第一时间拨打弟弟建新的电话,对弟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热烈的祝贺。两兄弟无比激动地热聊着,聊起往事,聊起母亲,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蒋家有三个孩子,蒋斯乔于1957年出生在故乡湖南省新宁县,弟弟蒋建新出生于1962年,两兄弟还有一个小妹妹。在特殊的年代里,柔弱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新宁县藕塘村接受劳动改造。母亲去世的时候,斯乔17岁,建新11岁,小妹妹才5岁。
从此,蒋斯乔担起照顾养育弟妹的重任。斯乔学着母亲的样子,养猪养鸡养鸭子,种自留地;起早摸黑为生产队出工,挣工分,什么重活苦活都得干;有时还要到附近建筑工地打点小工,为弟弟妹妹挣点学费、生活费。虽然艰难困苦,但他把弟弟妹妹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
蒋建新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优秀,志愿长大后要当一个科学家。为了鼓励弟弟学习,哥哥省吃少用,为他买下一套“高中数理化自学丛书”,那是当时弟弟梦寐以求的书籍。
1979年,蒋建新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因为压力太大,发挥失常,结果只考上了部属中专。他很失望,这与他想当科学家的志愿相差甚远。他心里不服,想复读一年,考上大学去深造—他的想法得到了哥哥的支持,这时的哥哥也一边挣钱一边抓紧时间复习,希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复读生活是异常艰苦的。蒋建新每天走通学上学,由于家离学校很远,他常常一天只煮一顿饭,中午和晚上吃冷的;没有菜,就炒点辣椒;有时甚至煮盐水汤泡饭,有点范仲淹“划粥断齑”的味道。邻居们看不下去了,有时送点小菜,更多的是送他南瓜藤,炒一次,可以吃好几天。因为营养不良,蒋建新变得面黄肌瘦,脸无血色。但他家的灯光,每天亮到半夜,周围老百姓都知道,那破旧的小屋里住着一个苦读人。
1980年,建新高考发挥出色,进入了重本第一批录取。在填写志愿时,他们兄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情况,毅然选择了第三军医大学。入学前,兄弟二人来到母亲坟前,长跪不起,焚香化纸,蒋斯乔告诉母亲:建新终于考上大学了,母亲可以放心了。
弟弟上学后,哥哥也下定决心,辞去工作,脱产复习。每逢哥哥缺少生活费,弟弟就从自己的生活费用中匀一部分给哥哥寄去。经过一年的苦读,哥哥也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期间,两兄弟刻苦攻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两兄弟还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商量着共同报考硕士研究生。1985年,两兄弟同时本科毕业,双双考上硕士研究生。弟弟考上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哥哥考取了郑州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一门同出两个研究生,苦命兄弟有了出息,这在新宁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说是祖宗保佑,却没曾想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
蒋斯乔硕士毕业时,社会上正流行大学生进企业工作,他便选择了长沙卷烟厂,成了该大型国企第一个研究生。正当他干得风生水起,深受领导器重时,他自己觉得学非所用,便进入了中央某报驻长沙记者站。
海南建省时,他又南下海南,在多家报社工作过;后进入《三亚日报》,潜心做新闻,写出很多有影响的报道,成了名记者;再后来,当了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三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直至前几年退休。
蒋建新读研时,选择了“冷门”的“野战外科学”。他师从我国著名野战外科医学专家王正国院士。王院士不仅把蒋建新带入全新专业,培育科研思维,教给科研方法,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做事。王院士经常对野战外科研究所的年轻人讲:“不要羡慕那些临床医生赚钱多,其实,一个人根本花不了那么多钱,满足基本生活后,赚十万和赚一百万只是一个数字差别。”在王正国院士的严格要求下,“悟性不高”的蒋建新养成了勤奋、认真和用心三大特点。硕士毕业后,蒋建新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1~1993 年,又赴奥地利 Ludwig Boltzmann 创伤研究所进行客座研究,读博士后。毕业后回校,三十几岁便成了全军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蒋建新同样是拼命三郎。一年365天,除了出差,他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几乎天天都在办公室、实验室。参加工作三十多个年头,他几乎没有休过假,实验室成了他人生最充实的地方—即使过年的时候,也常常是大年初二就闲不住了。他每天满脑子只有科研、课题和他带的学生,到国内国外出差开会,从不去游山玩水,走到哪儿都带着电脑,稍有空闲就忙他的论文。
通过几十年默默付出,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探求,蒋建新在外创伤的医疗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就,享誉全国。
他现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伤前沿技术研究室主任,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战创伤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交通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他长期致力于爆炸冲击伤与感染并发症研究,近年来,他还基于临床上创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个体差异性,创新设想基因或遗传背景在创伤感染发展为脓毒症中的决定作用。在国际上,他率先将分子遗传学引入创伤医学,开拓了创伤脓毒症分子遗传学研究新领域;率先将分子遗传学应用于创伤并发症易感性研究,首次揭示了创伤脓毒症易患性分子遗传学机制,完成了国际上最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研究,找到了可用于脓毒症高危人群筛选和靶向药物研发的系列特异性基因位点,开启创伤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此次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正是他多年来科研实力和成果的集中体现。
通完电话,他们兄弟分头来到自己家中母亲的遗像前,向母亲鞠躬,报喜,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两兄弟用自己的经历,为励志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