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被探寻的真实(创作谈)

马兵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有时候我会对着各类资讯愣神。
在交通还不便利的年代,你我的祖辈像是庄稼扎根在泥土地里,再难转移。那时候听到的故事,来自远方。过路人、串村磨剪戗刀的匠人、邮差,这类角色的闯入往往会带来故事。这些故事是真是假,没人在乎,反正是个新鲜事儿。许多年后的今天,高速发展的科技似乎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全知的社会。极光、鲸鱼、恐怖袭击,虽未亲见,我们却能通过网络了解个七七八八。而这类真实,本质上是仿制的,海量的、难以甄别的信息也让人们没有底气去谈论其真实性。也就是说,从古至今,我们似乎很难触碰到生活的真实。
所以,我选择了非虚构写作,试图去探寻真实。
《微烬之光》的创作,缘起于一个好朋友的真实经历。有段时间,她总是哭。问缘由,不说,再问,就继续哭。开始时,大家关心询问,却换来对方敷衍的回答。时间久了,她身边的朋友(包括我)也懒得理会了,只当她是情绪敏感。直到有一天,在凌晨三点,我接到了她的求助电话。失控的哭声从电话那头传来,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第二天,我陪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她患了抑郁症。
采访的过程,让我身心俱疲。不谈整理录音材料的巨大工作量,单是情绪的感染也会让我难受许久。就像是墨汁滴进清水后迅速洇染开来,采访抑郁症患者的时候,我总会被低迷的情绪笼罩,一时间难以走出,对这个群体正在遭受的痛苦有了共情。
身边人对待朋友的方式,是现在社会对待抑郁症患者的真实写照。大众对抑郁症依然缺乏了解,甚至觉得患者“作”、不合群。
事实上,抑郁症是需要医学手段介入治疗的疾病,它不是某种情绪,不受患者控制。这也是我写这篇作品的原因:让大家更加关注这一饱受痛苦的群体。
《海川:做好准备,随时上场》是湖南作家网策划的“湖南中青年作家系列访谈”活动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我撰写的第一篇传记式访谈稿。传统的访谈多为一问一答的实录,像是再现棋盘上的一个个黑子,至于整局棋的攻守关系、中间的精彩博弈,就很难被呈现了。所以,我选择了传记式的访谈,用非虚构的笔调再现作家的创作之路。这种写法,也许能窥见湖南当代写作者整体的创作动向,构建一部关于湖南当代中青年作家的心灵史。这是未来我在访谈方面的目标。
海川是一位年轻的写作者,1996年生,现居长沙。他从2021年开始写作,于同年获“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第二名,这足以看出他的写作天赋。关于“无界写作”,关于小说结构的建构,他有许多话想讲……
访谈也好,非虚构写作也罢,都是探寻真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由我拟定主题,由我亲临现场,由事件的主人公自己发声,由文字承载真实。步步迈进,实为探寻。
我想,这是一条很长的路。

责任编辑:张浪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