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这电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美丽心灵》,我似乎没怎么看出主人公纳什心灵美丽的一面。相对而言,纳什的妻子艾丽西娅倒有一颗纯美的心。她不离不弃地照顾疯子纳什一辈子,没有一颗美丽得近乎纯粹的心,还真是难办。有朋友说片名“美丽心灵”,原本就是指纳什的妻子。
后来读了有关数学家纳什的一些文章,才知道纳什与艾丽西娅的爱情并没有影片中那么美。实际上纳什不止一次婚姻,艾丽西娅嫁给他时,纳什刚从一桩婚姻中脱离出来,并且还有一个孩子。艾丽西娅与他结婚离婚又复婚,一辈子纠结得很。由此,很多人认为这部片子是在进行“造神运动”,是导演在为纳什的私生活粉饰太平。从尊重事实的角度出发,观众的愤怒情有可原。
前晚,我又翻看了这部片子。这回我有了新领悟。片名“美丽心灵”还真的就是指纳什呢。
纳什的心灵美在哪里?美在他那种在强大欲望面前从容淡定的姿态。导演哪是在“造神”啊?他只是在借纳什的“酒杯”,浇自己心头的“块垒”而已。如果我们不把电影中的纳什当作现实中的纳什看,一切芥蒂就都不存在了。
为了不混淆视听,我不叫他纳什,就叫他主人公好了。主人公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后,他眼前会时不时冒出三个人来。一个是同窗好友,一个是军方间谍,一个是父母双亡的小女孩。这三个虚拟的人,从冒出来的那一天起,就再没有与他分别过。直到垂暮的主人公从1994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蹒跚出来,三个隐形人仍与他如影相随。
如果我们不知道三个隐形人的象征意味,就不会真正明白主人公的心灵美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个隐形人其实代表主人公的三种欲望,也可看作主人公在不同情感操纵下的三种化身。
主人公除了在数学领域有无与伦比的天分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他内向、木讷、纤敏、不懂礼仪、不会与人相处,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期间,几乎没有一个朋友。出于对友情的渴求,主人公竟凭空臆造出了一个室友。
令人惊奇的是,室友与他的性格截然相反:开朗、大方、幽默、风趣,再加一点玩世不恭,却能与他和谐相处,并成为他事业和生活上的密友。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室友的支持和鼓励,他根本写不出一夜成名的博弈论来。
博弈论被认同后,声名鹊起的主人公渴望能为冷战时期的国家做更大的贡献,那其实是受了内心权力欲望的蛊惑,从此他身边多了一个人:神秘的军方间谍。为了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主人公幻想的间谍仍然与他本人迥然不同。他本人懦弱、胆怯、迟钝、犹疑,间谍则强势、勇敢、敏捷、果断。对虚拟的间谍,他言听计从,其实只是屈服于内心虚华的欲望,他以为凭借自己的数学天分,能横扫一切,据贪天之功为己有。实际上他只是在不停地把一些想象中的机密信件投进一个废弃多年的邮筒里。多少个日夜,他为自己虚拟的“伟大壮举”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时候,真实的世界却离他愈行愈远,以致毫无关联。
当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女学生艾丽西娅爱上他时,主人公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没有爱的能力。换句话说,在真爱面前,他竟然不知道如何去回应爱。这时潜伏的欲望不得不又给他虚构出一个人来:父母双亡的小女孩。小女孩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她小得对别人不但毫无伤害力,还毫无防范之心。这个特点很利于主人公训练自己爱别人的能力,小女孩正是他施爱方式的试验品。另一个特点是她美得像个小天使,让见到她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亲近感。这显然还是主人公潜意识在作祟,他希望艾丽西娅眼里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小天使。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看到主人公的父母或者亲戚出现,他也像个孤儿。他有一种严重的依偎感,在艾丽西娅出现之前,孤独的内心一直找不到憩巢。他希望自己纯美得像个天使,让艾丽西娅一旦接纳,就再不离开。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最严重时,主人公甚至无法识别现实和虚拟的界线,矛盾冲突达到白炽化。他差一点听从“间谍”的指令杀了艾丽西娅。疯狂的念头狂风暴雨般袭来,心头的爱意那时成了唯一指引他的烛光。千钧一发,他突然发现,陪伴他好几年的小女孩居然不会长大,还是初识模样。那一刻,他终于分清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
经过漫长而无望的挣扎,主人公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就是他承认幻觉中的人物存在,但从此却不跟他们再说一句话。这就等于一个人能清楚地感知自己强大的欲望,却一点都不屈服,只选择做一个本色之人。
从此,主人公不再渴望自身的缺点转变成与之相反的优点;他坦然接受来自他人的关爱,不再害怕自己不懂爱的技巧;不再让权力的野心侵占自己孱弱的心灵;不再害怕漫长的孤旅过于寂寞。在自己的母校,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有一天,他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终于赢得了普林斯顿大学师生的一致爱戴。他的一生,除伟大的博弈论外,还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
“就算真能获诺贝尔奖,也没什么,别以为我到时会在颁奖大会上脱掉衣服又蹦又跳,像个小丑。”是啊,当欲望的三个化身被他抛在身后几十年置之不理时,就算把整个地球都送给他作礼物,他也会心静如水。
像这样能清醒地认知欲望,却绝不做欲望奴隶的人,这个世上能有几个?如果他的心灵都不算美丽,那么世上还有谁称得上心灵美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