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诗刊》《散文·海外版》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200余篇(首)。
我与湖南农大的第一次亲近源于水。
水乃生命之源,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希望。河流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田地的灌溉,人员的流动,经贸的往来,都离不开河流。很多人或为生计,或为理想,背上行囊,从家乡出发,沿着河流,通江达海,像种子一样遍布世界各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希望,也是人们无比憧憬的诗意家园。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择水而居仍然是人们心中的执念。“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古圣先贤的诗句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也放大了文人们虚幻无比的想象。于是,在一个水与酒交错的晚上,我与几个文友敲定了一次关于水的旅行。
似乎有桃花源在等着我们,我们在湖南的几条河流上肆意溯游。在浏阳河上,我们的身子也跟着弯了几道弯。沿河行,忘路之远近。行至枝繁叶茂、鸡犬相闻的潭阳洲,看见洲的对岸“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上岸。问了路人,路人并不大惊,也没有邀我们还家,当然也不会设酒杀鸡作食,而只是友善地告诉了我们附近的名胜佳迹。我们也终于在偏僻的东沙古井品尝到了甘洌的井水,留下了像儿时在酷热的夏日贪婪地舔冰棍般清凉的记忆。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懵懂地闯入了湖南农业大学。之前,关于湖南农大的认识只局限于杰出的袁隆平院士。那次关于湖南农大的其他记忆已然模糊,但是有一个人物同样住到了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来自韩国的著名教育家和农学家柳子明先生。在湖南农大一座古旧窄小的两层青瓦楼房里,我们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惊觉他就是之前我们感应到的改变我们航向的光。
柳子明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来到上海,从事教育工作,与教育家陶行知等交相辉映,成为当时“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运动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柳子明先生毅然从台湾来到内地,受聘于湖南大学农学院,成为该院元老级教授之一。在后来的湖南农学院里,他以他乡为家乡,静静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几十年潜心于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农业科技人才,其“水稻起源的探索”与“柑橘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在全世界引起反响,特别是在“南方葡萄引种栽培研究”等方面影响巨大,他成为中国江南葡萄种植业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把余生都献给了与韩国一衣带水的中国,撑起了一片农学天地。2002年3月,其灵骨回归韩国时,韩国政府为其在大田国立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他像一颗撒在潇湘大地的种子,经受着湘江水的滋润,长成了一棵光芒四射的树,这棵树的名字叫国际主义精神。
再次握住湖南农大的手,已是十年后的今天。在国梁兄的安排下,我再次与湖南农大深情相遇。于我而言,十年时光是一把歹毒的刀,把我砍得青面獠牙,惨不忍睹,十年时光在我身上风驰电掣地溜走,以至我想仰头发出天问。我惊诧于时光对于湖南农大的善良与厚爱,它像一把魔术刀,砍掉了昔日的简陋与沉闷,把湖南农大修饰得干净整洁、明亮艳丽、朝气蓬勃、落落大方。踏进湖南农大,青春的气息便滚滚而来。五牛雕塑、红枫大道、修业广场、茂林修竹、绿油油的草坪乃至图书馆的学子等,无不昭示着时光给予湖南农大的自信。
一片湖,一片纯净的水,拽住了我的目光与脚步。与长沙松雅湖、梅溪湖、洋湖等其他的湖相比,它只能算是小巧玲珑了,但它不逼仄,依旧给人一种开阔感。清澈的湖面与碧树、蓝天紧紧拥抱在一起,它像养在深闺的秀美女子,安静而羞涩,我不敢发出一丝声响,怕惊扰了它。不远处的荷叶肆意地铺展开来,很是壮观,亭亭的荷花竞相盛开,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些经典诗歌纷至沓来,在我的脑海里幻化出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盛夏华年,我遇到了天空与大地合著的最美的诗篇。
上善若水。湖的美丽,让我想到了在湖南农大人身上流淌的水样的精神。“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他们有水的柔韧,有着水般可爱的执着与倔强。
“一张食谱,浓缩了美好生活;五位院士,包下了老百姓的一日三餐。”这句玩笑话却是那么真实。湖南农业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8位,其中5位与湖南农大结缘,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5位院士以水之坚韧深耕于水稻、油菜、猪肉、辣椒、茶叶等领域,勇往直前,不退缩,不犹疑,利万物而不争,醉心科研与实践,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让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他们几乎用耗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湖南农大的思源楼外,有一石碑,上刻“饮水思源”四字。这也是该校学子说得最多的词。湖南农大的学子,既有感恩之心,又有水的良好品格。几个月前,我在宁乡的工业园里碰到了一个大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岳,我的老乡,60后,他几十年躬耕于制药行业,水滴石穿般毫不动摇,他的科技王国目前已成为中国制药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2021年他慷慨地向母校湖南农大捐赠1000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蒋政云,70后,跟我一般大,但是他的脸上并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也许慵懒会使人长出皱褶,青春更钟情于拼搏吧。我不羡慕他的青春,我更羡慕的是他毕业之后在老师的帮扶下成立了自己的生物公司,公司做大做强后,他又不断回馈母校,帮扶其他的学子,现在还成了湖南农大志愿服务协会的会长。索南才让,90后,一个藏族小伙子,来自青海,2011年毕业于湖南农大信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来到长沙求学后,他决心要自己创业,改变家乡面貌。大学期间,他开始跌跌撞撞地摸索自己的创业之路。毕业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创办了藏补虫草公司,现在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我还在湖南农大附近的一个旧式单位改造的小院子里遇到了该校的80后校友,他大学毕业后,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不愿出来了,一直安心地经营着自己的水族馆。看着腼腆的他抱着几十斤重的红白色锦鲤咧嘴憨笑着,我知道这是大江到海般的不易。在这个大浪淘沙、群英奋起的时代,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他们心怀湖海与大洋,一路向前,河流般沿着自己的方向执着坚韧地奔腾。
更让我看到湖南农大锦绣前景的是陈弘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的党委书记,这个从浏阳河走出来的清澈如水的汉子,儒雅而坚毅,浑身又散发着文学艺术的浪漫气息。他在母亲河边扎了根,他的眼里闪烁着自信而智慧的光,他说,舞台不论大小,大舞台可能干的是小事业,小舞台可能干出大事业,你的眼界多大,志向多大,胸怀多大,努力程度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把成果留在农民家。陈弘教授是湖南农大这艘巨轮的掌舵人,我看着他带着他的团队摇桨呐喊着,在我的前方慢慢驶出我的景深,我的镜头在那巨大的背影上定格。
一阵风过,湖面泛起微澜,像水草一样向深处蔓延,映着斑斓的晚霞,这湖,是那样的美丽与娇羞!不能再惊扰它了。这是无法言说的美,连同湖南农大的人和事,深深感染了我。在人生的路途上,我细细想来,美好的事物还是太多,溢满了我的心。我也归去吧,带着这份美好,拿出流水的坚韧和执着,虽不年轻,但路途未完,管他明日鲜花与坦途,管他崎岖与坎坷,走,出发!如果前路有石子,那就把它踢出条抛物线,或者让流水把它包裹,冲刷它的尘埃,使它光滑明亮吧!
责任编辑:杨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