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伟大的记言书

王宏甲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王宏甲: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总撰稿。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大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中担任总撰稿之一。曾赴法国、韩国、俄罗斯出席中外文学论坛和国际文化对话会议,均在大会上发表演讲。2018年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孔子泣下,这是泰山落泪,苍天呜咽吧!一个老人正被他自己背负的情志震撼!那是光芒四射的痛惜啊!是痛惜如泰山那般巍峨的文化会被毁坏、失传吗?是痛惜那可以造就国之栋梁的璀璨文化会断代吗?弟子们撰写出不朽的《论语》,那是一座伟大的纪念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中记孔子曾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确实如此。他七十岁仍发愤修纂《春秋》。就在这年,他唯一的儿子孔鲤年五十去世(《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悲痛中的孔子感到自己老了。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劝政返回家乡的第三年。他早年在庭前栽种的桧树和柏树已挺拔葱茏,往昔庭前的笑语欢声都已逝去。

史书对孔鲤的记述很少,《孔子家语》里有一段孔子对孔鲤说的话:“鲤儿,我听说可以与人终日不倦一起做的事,只有学习。一个人的容貌形体不足以观瞻,勇力不足以畏惧,先祖不足以称述,族姓不足以夸耀。最终能为人称道,流声后代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所以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孔子家语·致思》:“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

青年伯鱼还在孔子的记忆中,现在伯鱼先他而逝。作为父亲,孔子倍感自己给予儿子的实在太少,却已无法弥补,这内疚增加了他晚年丧子的悲痛。悲痛中,孔子仍按一般士人的礼制安葬儿子,有棺无椁,薄葬。这是公元前483年孔子尚未完成编修教科书时日的事,他从墓地回来,继续抓紧编修。

就在这一年,孔子家中响起的婴儿啼哭声给孔子带来欣慰!

伯鱼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孔子的嫡孙出世了。

然而年迈的孔子,已深感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为儿子培养遗孤了。孔子还是怀着期望为孙子取名“伋”,字“子思”。“伋”,是善于思考、思路敏捷的意思,再加“子思”,都是强调学而思考的重要性。

对孔子的打击接踵而至。

公元前 481 年,就在史书说鲁哀公“西狩获麟”而孔子“绝笔春秋”这年,颜回去世。 

孔子恸哭:“天丧予!天丧予!”

这是弟子们记载在《论语》里的孔子的悲恸!他哭道:“天灭我,天灭我啊!”弟子见老师恸哭,对老师说:“您太悲伤了啊!”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为谁悲伤呢?”(《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奔走列国十四年,返回家乡后又是协助孔子整理典籍编修六经最得力的助手。颜回终身师事孔子,没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言论散见于《论语》等书,多因有智慧之光而载入,他被后世称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视他如同自己的儿子,颜回待孔子亦如父亲。颜回病逝,年仅四十岁。

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十三岁来拜孔子为师,是入孔门求学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他性格内向,寡言,但常向子路等师兄问一些很普通的事,而且问得很细。有人觉得他连这些事都不懂,有点愚笨。连孔子也曾说:“我给颜回讲一天的课,他从来不提任何疑问,像个愚笨的人。”但孔子观察他,发现他在同别人的谈论中,对自己所讲的都懂了,而且还能够发挥。孔子于是说:“颜回不笨啊!”(《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常向师兄问些很普通的事,犹如孔子二十余岁到太庙做助祭“每事问”。孔子看颜回“不耻于问很普通的事”,犹如看见青年时的自己。其实,世间有不少很普通的事被人们视而不见,颜回能细致地观察,且不懂就问,那就是颜回学识的来源。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最后一个“知”应解读为“智”,这就是智,不是愚啊!在孔子身边长大的颜回,始终保持着诚实求知、敏思慎言的品格,有大智若愚的气象。

颜回出身贫苦,身居曲阜陋巷茅屋。《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是春秋时贫穷人家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孔子赞扬颜回箪食瓢水陋屋,别人不堪忍受的苦楚,却不能改变颜回身在其中之乐。孔子赞道:“贤哉,回也!”

这样的赞扬,不是谁都能体会到的。如果不是心有贤德,可以忍受贫苦,确难体会其中之乐。同样出身贫寒的孔子是能体会的。《论语·述而》记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几乎是以如诗般的语言咏道:“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啊!”

孔子对颜回的喜爱,不只爱其沉默寡言之下的聪颖天资,更因与颜回心灵品质相通。孔子还赞扬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是说颜回不管遇到什么,都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相同的错误,颜回能不犯两次。你可想过,这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不贰过”,太难了!

我曾引用这句话对青年学生说:“何谓‘天才’?相同的错误不犯两次,你就是天才。”可是,于一个人、一个国家而言,相同的错误都难免再犯。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是极高的赞扬。

子贡也是孔子高徒。《论语·子张》中记载着一则名曰“万仞宫墙”的典故,说的是子贡维护老师孔子的声誉。

某天,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明。”同朝大夫子服景伯把这番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拿宫墙作比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人在墙外刚好能窥见里面的房屋,夫子之墙高数仞,你找不到进入的门,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壮美,也看不见百屋的富丽。能找到夫子之门进去的人很少吧。叔孙武叔那么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贡以善于言辞著称,上述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回答,也不直说叔孙大夫肤浅,但说他连“孔门”都找不到是自然的。后人以“万仞宫墙”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明代曲阜城的南门正对着孔庙,门额上就有“万仞宫墙”四字,该门名为“仰圣门”。清乾隆皇帝到曲阜祭孔时,把“万仞宫墙”四字换成了自己亲笔写的。

叔孙武叔不是一般大夫,他是“三桓”之一的鲁国叔孙氏第八代宗主,鲁国司马。虽然叔孙是在高抬子贡,但子贡不能忍受叔孙对孔子的诋毁。子贡在批驳了叔孙后,还接着说。下面是《论语·子张》篇里记载的子贡对“叔孙武叔毁仲尼”的又一段批评。

子贡说:“这诋毁是没有用的。仲尼是不可受诋毁的。别人的贤德犹如丘陵,尚可超越。仲尼的贤德如日月,无可超越。有人打算自绝于太阳和月亮,又怎能损伤到太阳和月亮呢?可见他是不自量力而已。”(《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以上两则记载,足见子贡对孔子的崇敬和深情,也可见子贡语言的犀利与睿智。子贡与颜回,无疑都是孔子高足。

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子贡说:“我怎敢跟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却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毫不讳言地笑着说:“你是不如他呀,我赞同你说的不如他。”(《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与孔子其他弟子的差别,在孔子的弟子们和孔子看来,也许是明显的。读书做学问,不仅在于知社会知历史知天文地理,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老师在你的眼前,你是否认识老师,能认识多少?子贡将老师比作日月,已然是他人无以逾越的高明和无私了。颜回怎么看老师呢,如果用语言表述,能超过子贡吗?

颜回在沉默寡言之下虚怀若谷,极善观察与思索,却又常感不知如何表述。《论语·子罕》中有一段“颜渊喟然叹曰”,是一种由衷而难以名状的赞叹之情,讲得淋漓尽致。篇名中的“子罕”不是人名,“子”是指孔子,“罕”就是罕见的意思。此篇中颜渊所言原文如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这段话的大意是:老师的学问,我抬头仰望它,越望越觉得高明;我钻研它,越钻越觉得深奥。看见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出现在后面。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用渊博的典籍来丰富我们,用必须坚守的礼来规范我们,我们想停止学习也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老师的学问依然高高矗立在我面前,我虽然想追随攀登,却感到无路可上啊!

这段话也许是孔子的弟子对老师学问的高远深奥最形象的赞叹。那种虽奋力攀登而难以企及的感受,是真实而深情的。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孔子的弟子们为什么对老师那么敬仰。

这就是颜回。然而颜回年仅四十就溘然长逝,孔子整个身心都深受震撼,悲恸之极。

颜渊去世,孔子喟然叹曰:“没有人了解我了!”

子贡问:“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了?”

孔子说:“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人间之事,上达苍天之意,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是孔子在悲伤之极深感孤独时说出的话。怎么理解?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心中有一个多么大的世界,这个连接天地的世界甚至是他自己也难以言说的。与他朝夕相处了那么久的弟子们能理解他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二年,子路死在卫国。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生于贫寒,志气刚强,性格直爽,见义必为,闻善则行。他一生追随孔子,竭诚学习、捍卫和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身后名列“孔门十哲”。 

孔子说:“子路无宿诺。”(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子路答应今天做的事情,绝不拖延到明天。这是把子路的信守承诺讲到极致了。

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见《孟子·公孙丑上》)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感到喜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因其珍贵,中国文化就有了“闻过则喜”这个成语。

子路跟随孔子十四年奔走于列国。在孔子客居卫国蘧伯玉家期间,卫国大夫孔悝请子路出任蒲邑的“蒲大夫”。蒲邑地方乱,是个不好治理的地方。这也是孔悝请勇武的子路去治理的原因。去不去呢?征得老师同意,子路去了。他想去实践孔子的执政思想。临行前,他向老师请教为政要旨。

《论语·子路》中记载,子路问政。孔子说了四个字:“先之劳之。”意思是,首先你要身体力行,带领百姓辛勤劳动。子路说:“请老师多教诲一些。”孔子说了两个字:“无倦。”意思是孜孜不倦地去做就行。

子路去上任,看到蒲邑常遭洪水之害,庄稼连年歉收,民生凋敝。子路便亲自带领民众开沟修渠,以利农耕。子路治蒲三年,很有起色。孔子于是去蒲邑看子路行政。

刚入蒲境,孔子就赞道:“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

走进城内,孔子又赞道:“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

走进衙门,孔子再赞道:“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随行的子贡听了便问孔子:“老师还没有见到子路,就三称其善,善在何处,可以详细些讲给我听吗?”

孔子说:“我已经看到子路为政了。刚入境,看到耕地整齐,杂草除尽,田间的沟渠也加深了,说明子路为政待民恭敬,且得民信任,所以民能尽力。进了城,看到城里民居墙屋完好坚固,周围树木茂盛,说明子路公忠为民,行政以宽,民得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所以民不偷懒。进了衙门,看到庭院清静,办事人员恭谨效力,说明子路行政能明察而秉公断事,所以其政不扰民。”

最后孔子说:“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意思是,即使三赞其善,又哪里说得尽其中的好呢?这件事见于《孔子家语·辩政》。

蒲邑即今日河南省长垣市,因孔子赞扬子路而在历史上留下“三善之地”的美誉。史书上多指“三善”为:恭敬、忠信、明察。但我以为,没有道出孔子所赞“三善”的要点和所能达到的成效。

一善“恭敬以信”,要点在一个“信”字,取信于民。

二善“忠信而宽”,要点在一个“宽”字,行政以宽。

三善“明察以断”,要点在“公正”,只有做到公正,才能政不扰民。

孔子三赞子路,说他行政能使民尽力、不偷懒,政不扰民,这是极高的赞誉了。谁曾想到,是子路的治蒲经历为孔子的仁政思想提供了这样的实践经验!

前文曾写到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使民勤勉,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当时的政府有可能这样去做吗?孔子这样说是不是空谈呢?然而子路从政,不是使民勤劳不懈了吗?子路治蒲不是传说,今日河南省长垣市西北有一条文明渠,相传这渠最早就是子路率民众挖掘的,因选址准确,后人在使用中长期疏浚,至今仍在使用。回到孔子对季康子说那番话的时日,孔子那时心里已有子路为政的先觉了。

孔子奔波十四年返回鲁国时,子路随孔子回鲁,后又应邀去卫国任职。公元前480年,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子路惨死于那场战乱。孔子闻子路死讯,就病倒了。

子贡来看望老师,远远就看见老师拄着拐杖依于门口遥望。子贡快步走到老师面前,孔子叫着子贡的名:“赐,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啊!”

从这句,可知孔子在病中一直在等子贡。子贡扶着老师一只胳膊往屋里走。孔子叹息,如歌如泣:“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朽了!”孔子哭了,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用我的主张。”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我久久地读着司马迁写在《史记》里的这几行字,遥想着孔子三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在贫贱中长大,十五岁志于学,直到十四年奔走于列国劝政……至今,他唯一的儿子去世、唯一的嫡孙还在稚年,最理解他的颜回死了,曾实践他仁政思想的子路死了。他的叹息和泣下,是悲于自己将死吗?

不是!他分明在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他是在为此而流下高贵的泪。

天下无道久矣,上古以来浩荡的中华文化却在他的血脉中流淌,在他的灵魂中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子贡啊,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啊!你理解我吗?孔子是这样想的吗?

司马迁写下,孔子“因以涕下”。一个老人正被他自己背负的理想情志震撼!那是光芒四射的痛惜啊!是痛惜华夏如泰山那般巍峨的文化会被毁坏、失传吗?是痛惜那可以造就国之栋梁的璀璨文化会断代吗?是痛惜那可以哺育人生的哲思、仁德、大道会在自私泛滥的社会中枯萎朽灭吗?你再听听孔子对子贡泣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泣下,这是泰山落泪,苍天呜咽!是痛感自己对上古以来的中华文化收集整理得还很不够吗?也许是。譬如《易》,是孔子发现其深邃的哲学思辨,作《彖传》《象传》等最初的阐释,才打开了《易》的哲学之门。他自己就叹息过,假如多给他几年时间,他对《易》就可以有更好的掌握,阐释可文质兼备。可是他没有时间了……现在,他涕下,隐含的,是对子贡和弟子们深深的期望吧!

过了七天,孔子去世了。

这年孔子七十三岁,“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这是司马迁写在《史记》里的孔子去世日。在司马迁之前的《左传·哀公十六年》中记载:“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今天人们纪念孔子,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作为孔子的生卒时日。

孔子去世,子贡等弟子们将恩师葬于鲁国都城曲阜城北泗水岸边。鲁国君哀公来参加葬礼,亲自宣读了悼念孔子的祭文。这是第一篇悼念孔子的文章。

大意如下:苍天不悲吗!不肯留下这位年高德劭的老人,丢下我一人在位,孤独啊,我心忧痛。呜呼哀哉!尼父,从此无人能教我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

《左传·哀公十六年》里记载着这篇祭文,还记下子贡听了之后,愤然说:“夫子生前你不能用他,死后作祭文哀悼他,这是不合于礼的。”

孔子去世后三百多年,司马迁诞生。记述、纪念、弘扬孔子,最重要的文章莫过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那是司马迁到曲阜、到孔子去过的许多地方,深入寻访,考察文物,带着无比虔诚之心,十分谨严、万千崇敬写下的文字。《诗经·小雅》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前半句意为仰望巍峨的高山令人叹为观止,后半句讲光明正道引导人遵循而行,不离经叛道。司马迁把它引用在《孔子世家》的最后一段话里,以“高山”比喻孔子推崇的崇高道德,以“景行”比喻孔子倡行的光明正道。“仰止”和“行止”,是说天地间没有比仁义道德更高的山,没有比光明正道更好的路。司马迁把万千景仰、万千情感凝聚笔端,最后写下这一段——

太史公说,《诗》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读孔子的书,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到鲁地,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看诸多学生到孔子故居学习礼仪,我徘徊留恋不愿离去。天下君王与贤人有很多啊,当时荣耀,死后就结束了。孔子一介平民,他的学说传十余世了,读书人仍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学六艺者,都以孔子学说为衡量是非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不朽的纪念碑

公元前478年,曲阜有了最早的孔庙。孔庙里不仅奉祀孔子的灵位,还奉祀孔母颜徵在、孔妻亓官氏的灵位。这是孔子去世第二年的事。

按司马迁的说法,这是以孔子故居的堂屋,还有弟子们居住的内室,改建而成的庙,收藏孔子的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司马迁没说这件事是谁做的。后来有文字说“哀公立庙”。但也有文字说,是孔子的弟子们所为,他们需要一个纪念恩师的地方。

按周礼规定,“庶人无庙”。孔子虽做过鲁国“大司寇”,但他周游列国返鲁后没再从政,论身份是布衣,不可以立庙。鲁国君却在悼念孔子的祭文中称孔子“尼父”,这相当于称孔子为“国父”。立孔庙,是孔子的弟子们一定会做的,鲁哀公也顺应了孔门众弟子的需求吧。

此后年复一年前往祭祀孔子的,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包括修缮孔庙,既不是国事,也不只是孔子后裔的家事,孔门后学代代相继而为。孔子去世二百二十三年,鲁国于公元前256年为楚国所灭。孔庙还是先前的三间房,祭祀者依然不绝,香火不断,民间人心向往。

弟子们将孔子葬于泗水河畔,就在老师的墓旁结庐住下,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众弟子和各地前来扫墓祭拜孔子的人们带来各自家乡的树苗种下,日后就有了孔林。

弟子们守丧三年后,互相道别回乡时都哭了,有的又留下。唯子贡又守丧三年,共六年,才拜别恩师离去。

“赐,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啊!”是孔子这话留给子贡的记忆太深吗?孔子对子贡说的话,也是对所有弟子说的。

最了不起的纪念,是弟子们开始在老师的墓旁回顾老师的教导,编出《论语》。据说,那时的孔子墓,有墓无碑。一部《论语》,就是不朽的纪念碑。

我不记得把《论语》读了多少遍,但知这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因其深邃而常温故知新。每读《论语》,我都感觉自己来到了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前。

想着,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有这么一个人,把一个民族那么博大久远的文化装在心中,越到晚年越想传播给世人。他当然知道这不是自己能做到的,所以他那么爱护重视学生!他的学生们在老师墓旁结庐守丧,并非只是报答师恩,那里有他们从心中成长起来的责任,有他们在与老师的灵魂相依相守下愈发坚定的拯救天下人心的担当。而最初的行动,便是把老师平日的教诲回忆出来,编撰一部《论语》。

中国古代按四部分类法划分的著作为“经史子集”,“经”居领导地位。“经”,是以思想著称的书,主要通过记言体现思想。《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文集。

在我看来,《论语》是东方伟大的记言书。

《论语》,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语录体文集。

今人研究《论语》发现,两千多年来为《论语》作注释的书不胜枚举,历代研究《论语》的著述可能多达三千种。

我读《论语》,以为最能体现孔子追求与精神的大约是《论语》开篇那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千古以来很多人解释过,叙述略有不同,大抵意思如下:

学过的知识不断温习它,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气度吗?

我以为这样解释,恐怕不是编撰者的本意。

理由如下:《论语》开篇这三句话是独立成章的,不应该是三句话各说各的,互相没有联系。你想,“学过的知识不断温习它,不是很愉悦吗”,这第一句同第二句“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彼此有什么关系?再跳到第三句“别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气度吗”,这第三句与前面两句有什么关系?

我以为读《论语》开篇这三句话,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不够的。需观察考量孔子一生的努力,才能接近他的弟子们想表达的本意。

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去劝政的弟子们就是编撰《论语》的主力,他们见证了老师十四年辗转奔波,不辞千辛万苦,从出发到归来,都在期望有执政者能采用仁政的主张,却未能如愿。在老师临终之前,子贡去看老师,老师哭着对子贡说:“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朽了!”又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用我的主张。”老师的哭诉,令子贡灵魂震撼!这就是老师的临终遗言,令所有弟子灵魂震撼!

孔子这一生有职业吗?孔子是以教书育人为职业吗?

我以为非也。

孔子是一个毕生以拯救苍生为职志的人!

现在,这个职志传到了弟子们身上,这就是弟子们要编撰《论语》的初心。怎么表达编撰这部记言书的目的呢?

他们知道,要把这目的,也就是最重要的话,写在这本书的开篇,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表达环环相扣的三层要义。

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指孔子的学说,“时”指时人、时代,“习”指实践。这意思是,孔子的学说,要是能被当今之世的人们实践,该多么令人喜悦啊!这才是孔子和弟子们胸怀天下的大意义。

第二句话里的“有朋自远方来”,这“朋”,在《周礼·地官·大司徒》里,注为“同师曰朋”;在《易·兑卦》中有“君子以朋友讲习”之说,唐代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中文中有“注疏”一词,“注”是对古文的解释,“疏”是对注文做进一步解释。疏,通也。疏通对某一文辞理解方面的障碍。孔颖达是孔子的三十二代孙,唐代学识最渊博的大学者之一,曾奉唐太宗之命编纂《五经正义》。根据孔颖达对“君子以朋友讲习”的疏解,友不必是同门同师,朋则是同门同师。朋,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同窗”“同学”。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大规模办学,学生不仅来自鲁国各地,还有来自各诸侯国的,因而“有朋自远方来”,会聚于孔门求学,且“不亦乐乎”。这个对当时办学景象的记述,是很形象的。

理解了前两句,就可以连起来释读《论语》开篇的三句话了,我以为三句话一气呵成的意思是:

孔子的学问,若能被时人学习实践,不知多高兴啊?如果不能,有人从远方来同门学习,不也很高兴吗?如果竟无人知无人理解,那也不必生气,因为我们已经不失为君子了,不是吗?

早先的书,未见有专门写成篇的“序言”,但孔子的弟子们已知,要把写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写在开篇,即“开宗明义”。因而,我视《论语》开篇这三句话是中国书籍序言的先声。

你再看看是不是这样:三句话序《论语》,把孔子的遗志和境界,把弟子们作这本书的目的,表达得完整,没有遗憾了。

我还想,那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不是差一点呢?不。此句有不为人知也无憾的意思。人生若能无憾,是极高的境界。究竟有几人能在离世之前达到无憾?帝王能达到吗?富翁能达到吗?但寻常百姓不做亏心事,无负于人,则可能达到。这便给世上每个普通人以勉励和欣慰。

再后,我想,历史上为众人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壮志未酬身先死,是有遗憾的吧。再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还有“无愧”的意思。人间复杂,世事难料,人生一世,即使壮志未酬也不必遗憾,自有后来人!如文天祥衣带中留下的几句话,后人称之《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由此认定,人生最大的成就,并不是成才,也不是做成哪件事,而是做成一个人。有人做成很大的事却丧失人格,为人不齿。要做成一个真正的人,并不容易,但也是每个人都可能做到的。人生无愧即是圆满。这是孔子给予千秋万代每个人的照耀。

责任编辑:杨丰美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