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特级教师。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散文诗》等刊物。出版散文集《记得那时年纪小》,长篇报告文学《雷锋在 1958》《团山湖畔忆雷锋》《雷锋,我们时代的精神坐标》,另有长篇报告文学《珊瑚卫士陈偿》被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雷锋爱学习,在县委机关,主要是在文化知识和思想方面进行学习和提升。到了团山湖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一切都接了地气,在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中,雷锋继续阅读和学习,不但思想水平进一步提升,而且学到了很多劳动技能和本领,可谓是团山湖的学习达人。
让我们读读几则小故事,看看十八岁的雷锋是如何在劳动中忙里偷闲来学习成长的。
藤条箱子里的秘密
雷锋走到哪里都要带个藤条箱子,到了团山湖自然也把这个藤条箱子带来了,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床头,开始很多人觉得奇怪,不知道雷锋那个箱子里装着什么宝贝。是衣服吗?好像雷锋那不多的几件衣服都在黄布包里。是生活用品吗?那些打了补丁的搪瓷缸,那些陈旧的洗脸手巾,都放在外面了。到底是什么呢?
一天晚上,雷锋打开藤条箱,从里面拿出一本书,在油灯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箱子里装的是书。
说到雷锋读书,和雷锋同睡过一间房的丁应龙老人说:“我觉得雷锋跟别人不同,那就是他爱读书。雷锋本来就读了高小,后来又读了夜校,文化水平比我们高多了,算是个知识分子。那时候,白天累得要命,晚上谁还去看书咯,只有雷锋不怕累,晚上经常要看书,而且看书对他来说好像是种享受一样。”
雷锋读的书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关于开拖拉机的业务书;第二类是文学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第三类是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传授工作方法的《毛泽东选集》。
第一类书,主要是关于拖拉机的,有叫作《拖拉机操作要点》的小册子,还有《拖拉机驾驶规则》《拖拉机的维修与保养》等书。这些书雷锋读得很认真,并且还认真写好了笔记,在劳动歇气的空隙,雷锋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那些笔记来揣摩、记忆,正是这种学习习惯,让雷锋领悟到了学习上的钉子精神。这种学习上的钉子精神,是指能够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来学习,让学习化整为零,既不花费太多的时间,也协调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雷锋阅读的第二类书是文学作品。那时候,雷锋的阅读水平提高了不少,他已经从读故事书、连环画那样小儿科的阅读中跳出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读长篇小说。
雷锋经常读的有苏联作家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还有国内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浮沉》等。
而雷锋读得最多最细的要算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雷锋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应该说雷锋那种革命人生观和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观是一脉相承的。
说到这本书,和雷锋一起在团山湖农场工作的王佩玲有着深切的、永生难忘的回忆。劳动之余,王佩玲就经常找雷锋借书看。看完书,他们常常会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雷锋常常会发表一些精辟独到的见解。
有一次,因为劳动量比较大,王佩玲没有读书。雷锋知道以后,就问王佩玲为什么没有看书,王佩玲说:“劳动一天累得很,不想看书了。”雷锋就耐心地说:“王姐,你看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幸福时代,比起旧社会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辛苦一点不算什么的。”雷锋看王佩玲在认真听他的话,又接着说:“你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战争和病魔使他瘫痪,最后他甚至双眼失明,但是却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种种困难,写出了这本自传体小说。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和保尔的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呀!”雷锋真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王佩玲,她表示,以后无论多么劳累,都会坚持读书。
雷锋读的第三类书就是《毛泽东选集》,他是在张兴玉书记身边接触到《毛泽东选集》的,那时候因为条件有限,雷锋还只能读到其中的部分篇章。后来,到了团山湖,雷锋就自己买了一套书,对这套书的正式阅读就是从团山湖开始的。雷锋不只是阅读,还常常发表感悟,并和自己的工作挂钩,在实践中摸索,反思。例如,他在读了《纪念白求恩》以后,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写道:
过去有人讽刺我个子矮,给个 150斤重的担子也挑不起来,我为此伤心难过。可是毛主席您老人家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给我巨大的鼓舞,个子小我也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向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雷锋读书有个好习惯,就是爱做笔记,他的这个好习惯是受了张兴玉书记的影响而形成的。雷锋在县委借了张书记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回家翻开一看,发现里面圈圈点点,张书记已经做了很多笔记和眉批,雷锋就以张书记为榜样,写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认识。笔记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言简意赅,非常实用。
就这样,雷锋在县政府播下的阅读种子,在团山湖发芽、抽枝、长叶。因为阅读,他的业务永远是一流水平;因为阅读,他的品质越来越高尚;因为阅读,他的道德不断完善;因为阅读,他的人生信念坚定执着。
矮个子也要学打硪
在团山湖火热的建设工地上,劳动的号子激励着雷锋,劳动的场景感染着雷锋,雷锋在送信之余,都要参加劳动,他心想:一定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出力。
在治沩工地上,最苦最吃力的事情莫过于打硪了。所谓“硪”,其实是一坨四百斤以上的麻石,“打硪”就是八个人一起抬起麻石,然后重重地垂直打下,利用这股下跌的力量来压紧泥土。打硪其实相当于今天的压路,在那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只能用这种土法子修堤压夯实。修筑大堤都是从河道上取的新土,必须层层打硪夯实,才能保证大堤的质量。
打硪是份体力活,一般人都吃不消。雷锋却偏偏想学打硪。一天,他送信回家,看到一群人喊着劳动号子,正在打硪。看他们打得起劲,零下几摄氏度的天气,他们穿着单衣打硪还流汗,雷锋停下来观察,看了一会儿也想加入其中。看到一个高个子打硪的技术很好,大家都听他的指挥,等他们休息的时候,雷锋就和高个子说话,说自己也想学习打硪。
高个子打量了一下雷锋瘦弱的身子骨,说:“你不行,打硪费体力,你太瘦了。”
“别看我瘦,我有的是力气。”
“还是不行,你个子太矮了,打硪的时候会吃亏的。”高个子的意思是,硪的重量会倾斜到矮的那方多一些。
“你们打得了,我也打得了。”雷锋坚定地说。
这个高个子叫李湘枚,当时他是打硪队的队长。李湘枚看雷锋学打硪的决心这么大,就热心教起来了:“这个打硪啊,关键是八个人要齐心,同时发力,才能把硪抬得高,抬硪要过膝,打硪要过顶……”李湘枚一边讲,一边示范如何抓手,又喊着打硪的号子演示一遍,然后就让雷锋上。想不到雷锋打硪有模有样,李湘枚十分喜爱这个不怕吃苦的小伙子,两人攀谈起来,他得知这个矮个子就是通讯员小雷,两人还成了朋友。
雷锋学会了打硪,只要完成了送信任务,他就来打硪,大冷的天,雷锋常常打得热汗直流,并和队友们一起唱打硪的歌:“来来来,嗨呀嗬。打石硪,嗨呀嗬,八个人,嗨呀嗬,要齐心,嗨呀嗬。抬得高,跌得紧啦……”
一个星期学会开拖拉机
治理沩水的任务完成以后,上级决定成立团山湖国有农场,把团山湖这片肥沃的沼泽地围垦起来。雷锋被派到农场来驾驶拖拉机。
李庆发场长告诉雷锋:“小雷啊,欢迎你又回来了。一万多亩良田等着我们去开垦,春耕的战鼓已经打响了,季节催人,好好学啊!”
雷锋开的是一台苏联进口的德特-54拖拉机,雷锋的师傅陈师傅来自北方,是送拖拉机来的。陈师傅有点不看好雷锋,觉得他个子太矮,不是开拖拉机的料,对雷锋爱理不理的,不吭声,不理人,也不爱笑,雷锋非常小心地在陈师傅面前工作着。为了早日学到驾驶拖拉机的本领,雷锋勤快、懂事就不用说了。每天清早,雷锋还赶在师傅来之前擦好拖拉机、拧紧螺丝、注好机油,提前做好出车的准备。等师傅一到,就可以启动引擎出车了。师傅是个严肃的人,对雷锋做的这一切不做回应,上工以后,他照例开自己的车,也不怎么讲解。雷锋则随师傅出车,一边给师傅当农具手、犁铧手,一边盯着师傅的一举一动,师傅不作声,他就认真揣摩,学习师傅的驾驶技术,收工后,他不回去休息,还要坐在驾驶室里模拟师傅的驾驶动作。晚上回来,雷锋就坐在灯下阅读有关拖拉机的构造、维修、保养、驾驶的书籍,钻研驾驶技术。
为了让师傅有个好心情,雷锋对陈师傅的照顾格外周到。师傅休息的时候抽根烟,雷锋就忙上前给师傅点烟,下工了,还给师傅打洗脚水。过了几天,陈师傅终于被感化了,热心地教雷锋开起拖拉机来,常常一边开一边讲解要领。
雷锋学开拖拉机真是到了入迷的地步。
有一次,雷锋去食堂吃饭,一边走一边还在比画着什么,一看就知道雷锋还在揣摩那天学到的驾驶动作要领。开饭了,雷锋把脚踏在饭桌横木上,做着踩离合器的动作,双手拿着饭碗左右摆动,就像在转动方向盘。
食堂的师傅看见了就说:“哎哟,你们看,小雷把拖拉机开进食堂啦!”同桌吃饭的伙伴们看见了,都笑他:“小心把这张饭桌开动了。”雷锋这才从模拟开拖拉机的情景里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对大家笑笑。
功夫不负有心人,雷锋不到一个星期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可以单独试车了。
1958年3月10日清晨,朝阳温煦,春天的团山湖显得生机勃勃。这天是雷锋试车的日子,他一大早就起来了,检查机件、擦洗机身,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不一会儿,拖拉机旁围满了人,大家纷纷把手伸向雷锋,预祝他成功,然后,退到一旁满心期待。
雷锋从容地坐进驾驶室,这时候陈师傅在他耳旁嘱咐了几句,雷锋充满自信地点点头。雷锋微笑地看着大家,然后熟练地用右脚往下一踩,发动了马达,加大油门,接着把踩着离合器的左脚慢慢抬起,拖拉机就突突地向前开进了。前来看试车的人们不顾拖拉机后冒起的黑烟,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跟在后面,赞叹着、说笑着,愉快的笑声和马达的轰鸣声混合在一起,好不热闹。
雷锋毕竟还是第一次开拖拉机,刚开始机身有些忽左忽右,雷锋定了定神,挺直身子,从容地看向远方,这时,机身慢慢变得平稳起来。拖拉机稳稳地驶出机耕道,要驶进大田了,只见雷锋果断地把农具升降操纵杆一压,随着拖拉机的前行,五铧犁在拖拉机后翻出五道黑油油的泥浪。
“兴伢子学会开拖拉机啦!”
“就是原来那个送信的年轻伢子学会了开拖拉机!”
转眼间,雷锋学会开拖拉机的事随着春风传遍了团山湖的每个角落。当天晚上,李场长为此还叫食堂多加了两个菜。
雷锋学会了开拖拉机以后,人们把他开垦出来的第一片田地叫作“新田”。后来,我所在组的名字就叫“新田组”。
骑马送信就是快
团山湖农场刚刚建立的时候,有二十多头牛,还有两匹马,一匹大白马,一匹小黄马。牛一般耕种水田,马就用来耕种旱地。
马厩离杲山庙门口不远,里面有一个老倌子负责喂马。大家都晓得,雷锋是个虚心好学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其实场里的很多人都想学骑马,但是大家都只是想想,没有人拿出实际行动来。再说,喂马的老倌子十分爱惜马,把马看管得很严,也怕别人学骑马摔伤,一直不准别人骑马。
但雷锋是个不怕困难和阻力的人,老倌子不允许,他就偷学。一天,雷锋趁养马的老倌子不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就偷偷地把马牵出来骑,结果狠狠地摔了一跤。养马的老倌子回来听说这件事,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一状告到场部的团支书孙建华那里。
孙建华知道雷锋喜欢骑马也想学骑马,就叫来雷锋,当着老倌子的面问雷锋:“你学骑马干什么?”
雷锋回答说:“多学一门本事,就能为党和国家多做一些贡献。”孙建华让雷锋给老倌子做检讨,雷锋的检讨很有水平,他说老倌子不但心疼马,还疼爱他,担心他摔跤,是个大善人,把老头子哄得很高兴,老倌子的气也就消了。
后来,农场的拖拉机来了,两匹马光荣下岗了。农场的年轻人都想骑马玩。一天散工以后,大家把那匹小点的黄马牵出来,在马背上跃跃欲试。可是,小黄马看上去不大,却不是那么容易被征服的,根本不听大家的使唤,上去一个,摔下来一个,再上去一个,再摔下来一个。雷锋说句“我来试一试”,就往马背上一跳,小黄马没有把他摔下来,他太高兴了,在马背上望着大家笑。
谁知道他高兴得太早,小黄马还是发了狂,使劲往前面跳,猛抖几下,雷锋还是摔落在地,大伙见了都笑了。
雷锋从地上爬起来,摸着摔得发痛的屁股说:“大家不要笑我,我总有一天会有办法骑上去。”这件事后,雷锋就虚心地向养马的老倌子请教骑马的学问。老倌子被他的诚意打动,笑着对雷锋说:“是马三分龙,马的性子都烈,不过烈是烈给生人的。要想骑上小黄马,先要和它做朋友。你要对它像对朋友一样,关心它、爱护它,慢慢地有了感情,它就会任由你驱使。”雷锋听了连连点头,以后只要有一点空闲,就到马厩里来喂马,牵马出来吃草、饮水,给它梳理马毛。不久,小黄马真的很听雷锋的使唤了。
在一个红日下沉的傍晚,雷锋又一次跨上了马背,这一次,他小心翼翼地骑着,不时用手摸摸马背。小黄马很温顺地驮着雷锋,有节奏地颠着,慢慢地小黄马加快了速度,雷锋也坐得稳稳的。小黄马好像知道雷锋的心意,雷锋喊一声“驾,驾”,小黄马就奔跑起来,雷锋感受到了骑马的快乐……
就这样,雷锋成功地学会了骑马。
学会骑马不久,李场长要发一个通知下去,那时候正是快要吃晚饭的时候,李场长担心雷锋这回又赶不上晚饭。雷锋神秘地对李场长笑一笑说:“不用急,我有秘密武器,保证天黑之前送到。”李场长心想:这四个工区一转,十几里路,怎么可能那么快?晚饭时分,一阵“嘚嘚”的马蹄声在杲山庙前响过,李场长还以为上级派来了什么人,出门一看,从马背上下来的正是刚才去送通知的雷锋。
雷锋笑眯眯地对李场长说:“您看我还是赶上晚饭了吧!”李场长对着雷锋竖起大拇指:“这个小雷啊,原来学会了骑马,你真是又勤快又好学,什么都能在你这里派上用场。”
山歌还要唱出来
雷锋爱学习,还爱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他在团山湖学打篮球、打快板,尤其爱唱歌,经常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甚至还给一首山歌编了个曲。
在团山湖,流传着一首山歌《儿要治沩娘也忙》,就是雷锋编曲的。这首歌的歌词是熊春祜创作的,当时刊登在《治沩工地报》上,歌词是这样的:
月儿弯弯照屋檐,娘在房中把针穿,油灯一盏燃过了,笼内金鸡开了腔,儿要治沩娘也忙。
老娘做鞋眼发花,几次起身拨灯花,鞋底打的胡椒眼,面上镶的滚筒边,儿哎!娘为你治沩不贪眠。
……
这首山歌既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参加治沩工作的支持,又饱含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雷锋非常喜欢,马上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背诵下来。
一天,雷锋送通知来到第五大队,正赶上工间休息。连日的强体力劳动让民工们显得有些疲惫,大家看到雷锋来了,精神一振,因为笑眯眯的雷锋总是让人感到快乐。
“雷正兴,又有什么好消息啊?”
“好消息?有啊,下面我给大家朗诵一首山歌。”
雷锋其实是去送通知的,并没有什么好消息,但是他知道工地上的生活十分艰苦,也十分单调,民工希望每天都有好消息来振奋一下心情。为了不扫大家的兴,雷锋想到了那首《儿要治沩娘也忙》,于是大声给大家朗诵起来。民工一听,这不是那首山歌吗?虽然大家都很熟知,但是雷锋读得声情并茂,大家还是听得很认真。朗诵完了,大家都纷纷鼓起掌来。
“兴伢子,你这个普通话朗诵好是好,但是如果要是用长沙话唱出来,那就有韵味了。”一个老者说道。
“是的呢,这个是山歌,山歌就是要唱的呢,给我们唱一个吧!”几个小姑娘也跟着起哄。
雷锋一听,脸有些发烫,这个歌虽说是山歌,可是也没有人来谱曲啊。不过,既然是山歌,伴着这里的地方花鼓的调子,去拜几个师傅,应该是可以唱出来的,于是,雷锋一边笑着一边说:“好,这一次还不行,下一次,我一定唱给大家听。”
“太好了,那下次我们就等着听啦!”
“小雷,你说话要算话呀!”
雷锋在回指挥部的路上,就自己哼唱着,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回到指挥部,他首先找到熊春祜,请他教自己唱山歌。可是,熊春祜摊开两手说:“我写是会写,可我不会唱啊。”
雷锋失望地离开了,可是他并不泄气,又找了几个人,但是大家都说不会唱。雷锋这下急了,下次去第五大队怎么交差呢?
雷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熟悉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是不是可以模仿着来唱呢?附近的邻居严大婶会唱地方花鼓,雷锋又去向她请教,就这样,雷锋在屋子里左哼哼右哼哼,找到了感觉,通过反复哼唱,雷锋终于把这首山歌唱出来了,调子是《刘海砍樵》的基调,又有着地方花鼓的韵味。
后来,雷锋来到第五大队,真的给民工唱了一首《儿要治沩娘也忙》,赢得了阵阵掌声。后来,这首山歌就是按着雷锋的这个调子在工地广为流传,现在的老人还可以哼出其中的两句来。
作家梦开出了花
团山湖的李湘枚老人说:“雷锋是个多面手,开得了拖拉机,会骑马,还会犁田,这都不算什么,我最羡慕的就是他晓得写文章、写诗。”
雷锋的作家梦就是在团山湖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花的。刚刚来到团山湖的雷锋只会写日记,来到团山湖以后,因为办《治沩工地报》,雷锋身边文学爱好者云集,作家熊春祜,记者刘大瑾、胡道明,还有教雷锋写日记的老师彭正元,等等,每次看到他们写的文章,爱好文学的雷锋就抑制不住那份羡慕,心里痒痒的,一颗文学梦的种子已经悄悄被播下了。
195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晚饭后,雷锋邀请彭正元一起去大堤上散步。彭正元自从来到治沩指挥部办《治沩工地报》,整天不是写稿就是刻写蜡纸,他也很高兴可以和雷锋一起到外面走走,让疲劳的眼睛休息一下。
他们走出杲山庙,漫步大堤,只见新修的大堤已经染上了春天的嫩绿,大堤像母亲的手臂将团山湖紧紧地抱在怀里,暮霭中,袅袅炊烟正从田野上升起,劳累了一天的民工,有的在大堤上散步,有的蹲在工棚前聊天,有的在修理农具……一幅美好的图画呈现在他们面前。
想到去年夏天还在洪水泛滥的团山湖防汛,短短几个月,团山湖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人民的力量创造了这么多奇迹,看着眼前的美景,一股自豪感从他们心里油然而生。
“老彭,如果我们能够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和大自然斗争的种种场景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那该多好啊!”雷锋望着眼前的美景,突然停下来对彭正元说。
“我觉得也是啊,这是一个好主意。”
彭正元也停住了脚步,看着雷锋,他不知道雷锋的那个充满活力的脑袋瓜里又会蹦出什么好主意。
“老彭,我也想当作家,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内容写出来!”雷锋忽然一把握住彭正元的手,激动地说。
“当作家,你这个理想很好啊!不过,要当作家可不简单,要有文化,还要有生活积累。”彭正元用鼓励的目光看着雷锋,当他看到雷锋眼里闪着动人的光彩时,便知道这个想法藏在雷锋心里很久了。
“嗯,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今后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奋斗!”雷锋信心十足地说。
“好小子,难怪读了那么多的书,平时还坚持写日记。原来是为当作家做准备。好吧,那你就朝着你的梦想前进吧!”
彭正元的鼓励给了雷锋莫大的信心,从此雷锋读书更加勤奋,他更加虚心地向作家熊春祜请教,和他交流谈心。
1958年3月10日,学开拖拉机的雷锋试车成功,晚饭以后,一股喜悦之情占据着雷锋的心。他心中一动:彭老师不是说当作家需要生活的积累吗?我这学会开拖拉机的事情完全可以写下来呀。可是,这篇文章怎么开头呢?写一些什么呢?哪些是重点内容呢?雷锋决定向住在隔壁的熊春祜请教。
“老熊,你这个大作家,我想写一篇关于学会开拖拉机的文章,你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写啊?”雷锋摸着脑袋说。
熊春祜热情地说:“你可以把你学开拖拉机的经过写出来啊,重点是今天试车的场面,还有你的心情等等都可以写出来。对了,内容要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雷锋说:“好,我回去写好了给你看看,你再帮我修改。”
雷锋说完回到宿舍挑灯夜战,尽管白天很劳累,但是他毫无睡意。到了夜里十二点多,雷锋拿着写完的稿子匆匆忙忙地跑到隔壁的熊春祜那里。
“老熊,老熊,你醒来咯,我已经写好了, 你来看看吧。”
“就写好了,这么快呀。”老熊连忙爬起来,接过雷锋的稿子一口气就读完了,熊春祜一边读一边在心里叫好:这个小雷,写得这么快,竟然还写得这么好,从来没有搞过文学的人,居然能把文章写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有些天赋。
“嗯,内容具体,文笔生动,还很有想象力,小雷,你将来写文艺作品,是大有前途的。这篇稿子,我帮你投到《望城报》去。”
“真的啊,太好了。”雷锋听到作家夸奖自己,高兴得像个小孩子,回到宿舍,半天还睡不着,那个作家梦不停地在心里翻腾。
3月16日,雷锋的《我学会开拖拉机了》果真发表在《望城报》上,他笑眯眯地拿着报纸左看右看,最后小心地把报纸保存起来。
雷锋的处女作发表了,这极大地鼓舞了雷锋。他开始全面开花,散文、诗歌、小说、日记,都写起来了。《雷锋七问》是日记的优秀代表作,雷锋还进行了小说创作,雷锋留下的文学作品中,只有三篇小说,而这三篇小说都是他1958年在团山湖创作的。
它们分别是《茵茵》《小说短章》《一个孤儿》,三篇小说中,只有《茵茵》有头有尾、结构完整。
雷锋不仅留下了三篇小说,还写下了九首诗歌。诗歌本来就是年轻人的所爱,何况对于爱读书且有些文艺细胞的雷锋而言。其中最出色的是《南来的燕子》。1958年秋天,团山湖呈现出一片斑斓的秋色,一望无际的大堤、沉甸甸的稻穗、红彤彤的高粱、田垄的一片金黄,丰收的美景激荡着雷锋那颗年轻的心,也激发了他的灵感。望着高空飞过的燕子,雷锋情不自禁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南来的燕子啊!
新来的候鸟,
从北方飞到了南方,
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
闪着惊异的眼光。
我分明听清了呢喃的燕语,
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
今年改变了模样?”
……
《南来的燕子》是写给新生的团山湖的赞歌,也是雷锋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充分展示了雷锋作为团山湖农场建设者的喜悦之情。
学习就是“挤”和“钻”
雷锋在团山湖读书写作,还学到了一堆本领。他不但会用拖拉机犁田,还会用牛来犁田。因为还有很多拖拉机不能开垦的边角,这时候只能用牛耕,于是他专门找了一个犁田经验丰富的民工,民工手把手地教,雷锋半天就学会了。
1958年春天,新修的大堤经常面临洪水的考验,雷锋积极参加抗洪抢险,学会了其中的多项技能,例如筑子堤、扎排、堵涵洞等等。
雷锋学了这么多本领,他哪里来的时间和精力呢?雷锋有自己的法宝。
有一次,雷锋的同事方湘林路过三工区,正好遇上那里的民工工间休息,只见民工们三五成群地在聊天,天南海北地摆着龙门阵,当时正在三工区开拖拉机的雷锋却独自一人低着头在一个土坎下看书,因为方湘林和雷锋早就是朋友,所以他就开玩笑地一把夺过雷锋的书说:“看什么好书啊?
雷锋吃了一惊说:“不是书,是笔记本。”
方湘林接过来一看,果真是一本笔记本,上面还写着“奖给治沩工程模范”的字样,下面还盖了望城县治沩工程指挥部的章,方湘林一边翻一边说:“笔记本,嗬,写的爱情日记吧?”
“什么爱情日记咯,你看咯。”雷锋也笑着说。
方湘林打开一看,笔记本上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什么下放干部总结评比的会议记录,什么拖拉机的保养、拖拉机的驾驶规则,等等,方湘林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在心里赞叹。
“小雷,你真发狠啊!这么辛苦,还这样抓紧时间学习。”
“我刚才是在默记拖拉机驾驶规则。要不,老方,你问我几条,看我记住没有?”
“行,你说说第5条是什么?”老方看见这一条是谈安全的,想考考雷锋的安全意识。
“5,在检查油位时要用油量尺,在任何情况下不许为了照明而将火移近油箱。”雷锋脱口而出。
“那13条呢?”
“13,拖拉机成纵队工作时,要距离20~50米。”
“好啦,小雷,你可以打满分了。”
“老方,你不知道,开拖拉机是门很深的学问,要做到能驾驶、能保养、能维修、能节油,我还要发狠学习呢!”
方湘林看到大家又要工作了,也准备离开,他站起来深情地说:“小雷,你一定会成功的!”
说话间,雷锋已经跳上拖拉机,钻进了红色驾驶室。
瞧瞧,雷锋就是这样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和学习的,歇工的间隙,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雷锋也不放过。正是这种学习习惯,让雷锋领悟到了学习上的钉子精神。
后来,雷锋在日记中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之道,他写道:“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于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钉子精神的最大特点就是“挤”和“钻”。
挤,就是挤时间学习。雷锋也把自己挤时间学习的经验做了这样的六“点”总结:
早点起,晚点睡,饭前饭后挤一点,行军走路想着点,外出开会抓紧点,星期假日多学点。
雷锋就是这样用很多零碎的时间来学习的。一本厚厚的书,他可以用零碎的时间来分解阅读;一项工作技能,他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来掌握,这其实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学习过程。同时,雷锋慢慢地把零碎时间累积起来学习,日积月累,学习的东西就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的量,他必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其实这又是一次化零为整的过程。
钻,就是主动学习。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出无限的潜能。雷锋因为怀着赶快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初心来学习,调动了他学习的无限潜能。
凭着这股钻劲,他锲而不舍、永不放弃、持之以恒,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本领,把各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
团山湖的学习达人雷锋正是带着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伟大信仰,怀着挤和钻的狠劲,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修炼自己,让自己熠熠生辉,散发强大的光和热,照亮无数青年成长的道路。
责任编辑:杨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