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却奁》赏析
《桃花扇》是清代堪与《长生殿》比肩而立的传奇名作,二者被誉为当时剧坛的“双璧”,时人也因此将生于山东的孔尚任与生于浙江的洪昇并论,称作“南洪北孔”。此剧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记录了南明弘光王朝(1644—1645)兴亡的始末。诚如作者在《凡例》中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桃花扇》几可视为一部“以传奇为信史”的历史剧。
全剧共四十出,《却奁》为第七出,是侯、李爱情故事线上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对香君形象的刻画,还是对“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主题思想的表达,都起到关键作用。出目所标“癸未三月”即崇祯十六年(1643)三月。此前,阮大铖因在天启时曾依附魏忠贤,而于崇祯初年遭到废斥,后匿居南京。其间他虽力求起用,却受阻于东林和复社,一朝终未得仕,直到弘光时马士英执政,才得任兵部尚书,并展开对东林、复社诸人的大肆报复。《却奁》正是发生在南明弘光建朝前一年,阮大铖仍企图结交权贵死灰复燃而受到名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攻讦的背景之下。
在第六出《眠香》中,侯、李举办定情喜宴时,友人杨文骢送来“梳栊之物”交与鸨母李贞丽收存,却未说明妆奁的来历。此出戏紧承前出情节而来,以杨文骢“晨访”为开端,写其明来贺喜,实则借机说项。面对香君对妆奁来历的寻根究底,杨文骢顺势和盘托出,告诉众人这正是阮大铖的手笔,并为其处境多方开脱辩解。侯方域信以为真,同意向复社友人说情,从而引起了香君的强烈义愤,怒然拔钗脱裙,并坚决退还了妆奁。故事也随着杨文骢离场、侯方域钦佩、李贞丽惋惜就此告一段落。
应该说,在《桃花扇》的整个情节脉络上,《却奁》是剧作主要角色与阮大铖结怨的开始,为日后阮氏诬告侯方域、逼迫李香君给漕抚田仰作妾以致二人天各一方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周贻白在评论《却奁》一出时,更是指出香君阻止侯、阮结纳,“代表了当时的民间舆论,已能分别出两派的邪正。这是展开全剧的一项正面斗争,不可不读”(《选授<桃花扇>传奇纲要》)。不过就本出而言,它更值得称道的艺术成就在于通过符合身份的语言动作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杨文骢,即杨龙友,在明末绘画史上与董其昌等人齐名,在《桃花扇》中是联系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侯、李之间的媒人,是将他们的定情扇点血为桃花的画手,也是香君几次遭难的始作俑者。在孔尚任笔下,他并非简单等同于马、阮之流的奸党,而是善恶皆存、性格复杂的文人。他曾多番调停周旋于正反两派间,若没有八面玲珑的性格是寸步难行的。在晨访的场面中,他先是极力夸赞香君梳妆后锦上添花,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风流雅望,东洛才名,西汉文章”几句唱语又把侯方域恭维得恰到好处,之后为阮氏辩护的说辞更是滴水不漏,都充分展现了他圆滑世故的特性。而他本兴冲冲地期待着事成之后能获得双方的感激时,却未料香君如此疾恶如仇,只能自讨没趣,灰溜溜地离开。这种情绪上的变化,极具戏剧效果,也强化了他油滑的一面,可谓形象鲜活。
不同于杨文骢政治掮客般的文人形象,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则是清流的代表。他正直善良,颇具正义感,却受出身所限,城府不深,在与阉党的斗争中缺乏警惕意识,甚至有时表现出软弱和动摇。当他得知阮大铖助奁不过是为了纳交,竟不自觉淡化了与其的对立关系,居然说:“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如非香君义正词严地劝谏,他或许已经造成政治上的失足,足见其单纯幼稚。但侯氏也能知错就改,被香君一语点醒,他立即自愧弗如,对其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以至于再见香君仍旧一身布裙荆钗的装扮,竟由衷觉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这不也正是他性格中的可爱之处吗?
至于李丽贞,着笔虽然不多,但她惜财的形象也是跃然纸上的。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却奁》对杨、侯、李的生动描画,都是为衬托香君的气节风骨服务的。香君是以刚从旖旎乡中梳洗完毕的姿态出场的,新婚宴尔,如胶似漆,体现了她温柔多情的一面;同是面对杨文骢置办的妆奁,只有香君一人定要“问个明白,以便图报”,体现了她精明机警的一面;而当侯方域表示要接受馈赠并为阮大铖排忧时,她不禁怒斥道:“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体现的又是爱憎分明的一面;她愤然摘饰脱衣,更突出了刚烈果决的个性。正是在这种由柔转刚的层层推进中,香君的形象愈渐鲜明,从而完成了剧中首次政治立场的亮相。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不是毫无踪迹可寻的。香君虽然只是风尘女子,却得到复社领袖张溥、夏允彝的赞赏,她的老师苏昆生也是不愿做阉党门客而决然出走的。在耳濡目染下,香君关心国事,秉持正义,爱憎分明,对生活有明确追求,因此当侯方域前来梳栊她时,她一见钟情,除了缘于少女情怀外,更主要是出自她对复社文人的倾慕。不过,二人虽然具有相似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香君一直身处社会下层,不似侯方域生活优渥,尚有些公子习气,所以反倒更具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却奁》中她的怒斥之语字字铿锵,直击人心,加上视财富为粪土的刚正之气,确实可让那些心志不坚的文人士大夫震慑心折,难怪侯方域直呼她为“畏友”。可以说,作为孔尚任最为精心塑造的形象,香君在《却奁》一出中迎来了全剧第一个高光时刻,也为之后其个性的连贯发展作了铺垫。
《桃花扇》中人物众多,据考,从皇帝到歌伎,光有名有姓者就达三十九人之多。
这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殊为少见。作者把他们分为左、右、奇、偶、总五部,寓以褒贬,态度鲜明。不仅如此,他还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精心刻画,展示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非简单地做类型化处理,写活了各色人物,《却奁》一出可见一斑。清人宋梿《灯下阅桃花扇传奇》诗曰“青楼豪侠奄儿伎,妙笔宛如绘出来”,其实就是对孔尚任这种卓越艺术才能的生动评价。当然,这其中,作为女主的李香君无疑是最光彩照人的。在清代留存的众多观剧诗中,宋梿“权奸得志终遗臭,翻逊青楼侠骨香”,王元文“青楼也折权奸气,奇绝千秋女祢衡”,钱琦“不爱妆奁爱名节,青楼千古李香君”等诗句,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她极高的评价。同时代的师范亦云:“扇底花开别是春,不随凡卉落红尘。”的确,沉溺于小情小爱、以俗物为念的世间女子,纵使容颜再美丽,也将如凡花,难逃凋零命运;唯有心有大爱、浩气长存者,才会像那扇上血染桃花一般,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