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纳之”:花鼓戏《秀才欧阳道》剧本讨论侧记

文国旺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三年前,姜福成老师说:我要把欧阳道编成花鼓戏,搬上舞台。三年后,清代宁乡《康熙县志》百余字的记载,搬上舞台演绎,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三年来,我参与这部花鼓戏剧本的讨论,正式的官方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反正记录在本子上的就达十二次。姜老师虽然四十年不写花鼓戏剧本了,但他毕竟是宁乡花鼓戏剧团编剧出身,三年不打铁,手艺还在。姜老师虚怀若谷,请来一些内行,也请来我这样的外行,放肆提意见,以此打磨抛光剧本。
2019年下半年,我参与了剧本的第一次讨论,地点是在市文联。姜老师穷毕生智慧,躲进兹凡斋三月不知肉味,拿出了花鼓戏剧本第一稿,当时的戏名为“湘江晓色”。市内外名家来了十多位,大家畅谈了意见,我也在讨论会上提出了“加一点、去一点、改一点、移一点”的粗浅意见。“加一点”的意思是加强女角色的分量。姜老师站在专业的角度采纳了这个观点,他说:“是的,增加旦角的分量。”这就是后来舞台上的“秀姑”。也就是因为这个“秀姑”,在又一次讨论时,我与姜老师产生了“对峙”,直到正式演出,我的心理上升到了“耿耿于怀”。
“对峙”开始有点激烈,根据剧情需要,是安排丽娘“死”,还是秀姑“死”?丽娘是元将阿里海涯的爱妾,秀姑是丽娘的妹妹。欧阳道冒死说服阿里海涯放弃屠城,这是主线,还要一条副线,也能触动阿里海涯不杀人了,那就设计一个人的“死”,达到触动的目的。姜老师设计的是秀姑“死”,我“跳起脚”反对,“振臂高呼”让丽娘“死”。理由是:秀姑是这部戏的女主角,是这部戏的“冯素贞”“七仙女”,要成为观众心中的永恒形象,不能“死”,否则伤了观众的心,破坏了花鼓戏“花好月圆”的传统心态。丽娘委身于阿里海涯,可以“死”,应该“死”。姜老师不浓不淡地说:秀姑“死”,最能让阿里海涯“死”了屠城的心。对付“不浓不淡”,我往往无话可说了。
一部戏,戏名重要但难取。首先叫“湘江晓色”,觉得太文艺化了;后叫“欧阳道”,又觉得不是人物传记;“宁乡秀才”“湘中秀才”,觉得总到不了感觉;“救长沙”,长沙的专家说,长沙已经被元军占领了,谈不上“救”;“欧阳道献策”“欧阳道入军门”,又觉得体现不了那个戏味。我对花鼓戏的了解,花鼓戏戏名一般是主谓式,如“刘海砍樵”“蔡坤山耕田”,提出“欧阳道遇兵”,来源于“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而这次“说清了”。很快被否定,欧阳道是主动去见兵。直到2022年8月6日第一次正式公开演出,戏名是“秀才欧阳道”,点明“秀才”,突出“秀才担当”。
2022年春节刚过,天寒地冻,在宁乡市文旅局会议室,举行了排练前的一次重要讨论会,主要是邀请了省市重量级的名家。我也作为宁乡方面的参会者在受邀之列,为此,我把姜老师多次易稿后的剧本,前前后后、一字一句、深入细致地再次研读,整整一天,研读三遍,十条细节建议。在讨论会上,因为有话想说,刹不住车,被主持人打断。这次的建议,几乎全部被姜老师采纳。在“惊报”一场,体现“欧母”也有“岳母”的气概;在“壮行”一场,增加一个抗元退伍军人;在“思亲”一场,增加阿里海涯虎口救丽娘的唱词;在“耍兵”一场,将杜爹的语言长沙口语化;在结尾,背景打出旧县志对欧阳道的记载。

就在8月1日晚,宁乡大剧院彩排,我陪姜老师观看了,我提出第四场标题“贿兵”和第五场标题“闯营”,还不太贴切。8月6日要正式演出了,这个时候还在“指手画脚”、当“弹匠师傅”,实则犯了“兵家之大忌”。哪知,8月4日,姜老师打来电话,采纳我的看法,把第四场更名为“耍兵”,第五场更名为“惺惜”。看彩排时我只是感觉不太贴切,说不出“真金白银”,姜老师根基深厚,一改,花鼓戏味就出来了—“惊报”“壮行”“思亲”“耍兵”“惺惜”“献策”,有起有伏、有刚有柔、有庄有谐。
关于秀才欧阳道的故事,旧县志的记载极为简单,一字千金。元军占领长沙城,将军阿里海涯欲屠城,宁乡涌泉山秀才欧阳道闻之,冒死劝说,这位“海涯大兵”竟然认为“秀才有理”,放下屠刀“全活一城百姓”。故事还在升级,忽必烈闻之,硬是把欧阳道“农转非”,拉到朝堂“坐办公室”。而这个讲读书人的故事里,我最感动的却是“大兵”阿里海涯,他对欧阳道的理论,是“深纳之”。不难想象,大元能在中原大地建立政权,“深纳之”才是根本原因。姜老师毕生积累、三年磨剑、集思广益、数次讨论、多次易稿,玉汝于成,迎来首演成功。“深纳之”,不也是根本原因之一吗?
2022年8月6日晚,新编历史花鼓戏《秀才欧阳道》于宁乡大剧院首演,八百座位座无虚席,六大场次场场掌声。首演结束后,省市专家、全体演员趁热打铁,汇聚一堂,研讨得失,姜老师再次“深纳之”。
关于欧阳道,不但旧县志有记载,就是时间过了近千年,在涌泉山一带也还能找到史迹。2017年,政协组织文史普查,我是普查组成员之一。我们来到涌泉山,寻访欧阳道。在当地“欧阳道粉丝团”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找到了“口头流传”的位于湖溪塘村的欧阳道故居旧址。由于欧阳道做过元朝的中书令史,所以该址的名称是“中书舍第”。旧址前面有口半月形的池塘,这是古代住宅风水讲究的典型特征。随后我们又到了太平村,在当地人称为“孟子山”的山腰上,在荆棘丛生中,隐约可见残存的墓围。当地人说这就是欧阳道墓冢,曾经被盗;有人还看到过一块墓碑,现在已不知下落。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