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先贤励后昆

姜福成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秀才欧阳道》创作缘起

翻阅清康熙《宁乡县志》,其《人物志》上记载了欧阳道的事迹:“欧阳道,字性之,宋德佑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泉溪(在今宁乡市喻家坳涌泉山)之右岩,读书避兵。后闻元阿里海涯拔潭州,将屠城。仗策入军门,劝勿杀。或阻之。道曰‘吾以一身膏斧锧,夫何足惜?万一能活百万之命,吾惠漙矣!’海涯深纳之。军还,遂辟为荆湖行枢密院掌书记,转迁中书令史。卒于官。世祖惜其才,深悼惜之,佥有司官敛,给传,还葬。”同一《县志》之《名胜志》上有关于孟子山的记载,称:“孟子山,在县西五十里,世传欧阳道结庐读书于此。日登山植杉数十株,久而弥满,因书孟子‘牛山之木尝美矣’章句于壁以自警,里人遂呼孟子山。”后来翻阅明嘉靖所编《长沙府志》,其《人物记·乡贤述》亦记载了欧阳道的事迹,虽文字略有出入,但基本事实相同。同时,在该志的《名宦记》里还记载了阿里海涯的事迹,称他纳谏言,力排众议,免屠城,且开仓放粮,救济贫困,得到了百姓的拥戴。
综合上述记载,我们就大体推论出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和基本事件的轮廓,即欧阳道不仅是个乡间读书人,而且是个孟子的崇拜者,用当今的话说,他或许就是孟子的铁杆粉丝。我想他应该就是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武器,去说服阿里海涯放弃屠城,救活了长沙一城百姓。欧阳道是一个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闯军营解民倒悬的英雄,而阿里海涯也是一个能纳谏言,顺应民情的识时务者。入元以后,应该是由阿里海涯推荐,欧阳道做了官,先任荆湖行枢密院掌书记,不久又升任了中书令史,进入国家权力中心,可见阿里海涯还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伯乐。
考宋元交替之际的史料,其实这次应该是元军第二次打下长沙后的事。第一次元军攻打长沙,潭州知州李芾全家死节,长沙被元军占领。但当元军南下两广后,湖南制置使张良烈,民军首领周隆、贺十二又重新夺回了长沙。南下的元军又返回打长沙,故十分恼怒长沙军民的顽强抵抗,方有屠城之议。
读了关于欧阳道的这些记载,使我有了最初的创作冲动,我为我们有这样一位先贤而深为感动,我想应该将他的事迹向广大民众介绍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认识他,为我们有这样一位先贤而骄傲,而宣传推介的办法莫过于编成一个宁乡人喜闻乐见的花鼓戏。
从史料看,欧阳道的生活大体可分两段,前段在宋朝读书、教书,希望仕进而不得,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他冒着“以身膏斧锧”的危险,勇闯军营,救出了长沙一城百姓,表现了一个士子勇于牺牲、解民倒悬的家国情怀。第二个阶段是在入元以后在元朝仕进,其才华还得到了皇室的肯定。如果写这一段,则可表现一个民族融合的主题,但这一段并无突出的事迹记载,于是我最终选择了勇闯军营,解民倒悬的这一节。
早在四年前,宁乡市成立了一个民办公助、半专业性质的民间职业剧团—宁乡新开泰花鼓戏剧团。成立伊始,剧团团长喻亮清同志就要求我给他们剧团写点节目,大戏、小戏、说说唱唱都可。因为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一要满足一定数量的下乡免费演出,二要有适当的创作节目。于是我把我想根据欧阳道仗策入军门挽救一城百姓的事迹创作出一个大型历史剧的想法和喻团长进行交流,便立即得到了喻团长的肯定和赞扬,并要求我尽快拿出剧本来。
我们认为,挖掘本土历史人文,本土人写本土历史,本土人演绎本土故事,弘扬本土的人文精神,传承先贤的道德风范,对宣传宁乡,提升文化自信,激励民众向上的热情,都是大有好处,大有裨益的。于是我们就开始了《秀才欧阳道》的剧本创作。根据史志记载,欧阳道在南宋应已是个举人了,但为了方便表现人物,我将他写成了秀才。我们期望通过在舞台上演绎出欧阳道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观众知道早在七百多年前,宁乡曾有这样一个不顾生死、勇担道义、解民倒悬的士子。同时,通过该剧的演出,也表现出只有以民为本、善待百姓,才能富国强兵、长治久安。
2020年1月,完成了剧本的初稿,经过多次讨论,四易其稿,到2022年2月我们开始音乐编配、聘请导演、选定演员,到5月中开始排练,8月6日正式公演。虽然演出还有诸多不足,但已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用我省老戏剧评论家陈四海先生的话说:“戏曲是需要反复锤炼的,《秀才欧阳道》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们期待广大观众和行家里手给予批评指导,以便进一步修改和提高。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