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欧阳道》是由宁乡市文史专家姜福成编剧,湖南新开泰花鼓戏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策划执行的宁乡原创花鼓大戏,该剧于2022年8月6日正式公演。
姜福成先生创作的《秀才欧阳道》于2022年8月6日正式公演,这是一部正气刚烈、催人泪下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历史剧,是一部情节跌宕、雅俗共赏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
写作剧本是个技术活,考验作者的人生积累、创作才能。我认为姜福成先生在创作中最成功的是创设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高潮,能将观众带入元初历史烽火中起伏浮沉,深切体会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戏剧正气刚烈的艺术氛围,从而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
一、关于戏剧冲突的创设
剧本一开端就设置主要矛盾冲突,元军即将屠城,欧阳道决定舍身救长沙一城百姓。他能否成功?他怎样才能成功?他自身是否安全?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悬在观众的心头,而这一些问号的完全解答,一直贯穿到剧末,这正是剧本总的矛盾冲突,是剧本扣人心弦的戏味所在。
欧阳道是如何说服阿里海涯放弃屠城的呢?欧阳道实有其人,救长沙实有其事,但史无详载,仅仅留下一点点线索。一是欧阳道尊崇孟子,是个典型的孟粉,他曾将孟子章句刻在家山上,留下“孟子山”一名。二是史籍强调“仗策”二字,“策”字颇可玩味。作者敏锐地利用这些信息生发开来,设置角色冲突,酿造出浓烈的“戏味”。
剧中主角是欧阳道与阿里海涯,二人的冲突,一个要“杀人”,一个要“救人”。救人的一方貌似十分弱小,杀人的一方貌似十分强大,救人几乎无可成功。欧阳道以孟子的浩然正气与民本思想作利器,成功说服阿里海涯。阿里海涯虽为一武将而尚存良善,颇具治才,故而能够接受“献策”。为此作者作了很多铺垫,其中丽娘和秀姑两个角色的设计十分巧妙。二女的故事可说是剧本的副线,但仅在唱词中交代,隐而不显,但不可或缺。丽娘之柔婉与秀姑之刚烈,恰成对比,而丽娘与阿里海涯的关系则为铺垫阿里海涯之良善与纳谏张目。诨谷尔的凶残导致秀姑之死,加上丽娘与秀姑生离死别,这是致使阿里海涯最后纳策的直接现实因素。所以,这些次要矛盾的设计,是为“杀”与“救”这一对主要矛盾服务的。
其次,角色和他自身价值的冲突,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表现在欧阳道决定并实施救人计划的全过程。欧阳道很早就了解元兵战长沙之事实,对战争的残酷已有一定预测,但一旦听闻屠城,必定激起强烈的内心冲突,是“保一己之命,置之不顾”,还是“以一身膏斧锧”而“活百万命”?这一过程必定是反复思量,极具矛盾价值冲突。在决定之前,在赴长沙的路上,在牛满被捉之时,都应充分反映这种价值冲突,如果作者还在这些地方多着些笔墨,角色将更真实、更丰满。角色价值冲突还反映在欧母、秀姑等人的言行之中,作者都有一定的笔墨涉及,但因不是主要内容,这里且不作详论。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谈到戏剧“以结构为第一”,欧洲戏剧理论也有类似论述。结构除统一于主题思想外,必须集中力量,一贯到底,而又有完整性。姜福成先生抓住“杀”与“救”这根主线一贯直下,步步紧逼,整个事件在一日一夜中完成,构思奇妙而合理,过程曲折而完整。当然,如在节奏和细节上再加推敲打磨,当层楼更上。
第六场《献策》为戏剧高潮。高潮的设置能让剧中人物到达顶点的情感在那一刻得到释放,让观众饱满的情绪也在那一刻得到宣泄。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除高潮之前的铺陈外,如何创设高潮的演进也是十分关键的。
姜福成先生在第六场一开端即以“杀戮之地,岂可如此狂欢”定调,隐隐地表达了阿里海涯尚有“杀人不值得狂欢”的理念,为后来纳策埋下伏笔。接着欧阳道、秀姑进帐,欧阳道不慎掉出柬筒,引发秀姑被刺事件,情节快速推进。因秀姑被刺而欧阳道大愤叱骂,并以一句“元人治国必然短命不久长”的唱词和一句“尔等不体圣心,悖逆圣意”而将“遗臭万年”的责骂引起阿里海涯的疑惑与思量,从而带来献策之机。紧接着以“奖农耕、收市利、行仁政”三策,逞利舌而进良言,令海涯心有所悟,情有所动。但事至此还没有达到高潮,还停留在说理的层面。接下来姐妹相见,生离死别之情感场面将全剧推向高潮,而最后以阿里海涯纳策,使主要矛盾得以解决,戏剧冲突得以消释,事件有始有终,过程清晰,针脚细密,戏剧形式完整,戏剧主题突出。
这一场的情节设计环环紧扣,步步紧张,而秀姑这一角色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秀姑“可以不死”,可能没有理解这是戏剧冲突和戏剧高潮的需要。没有秀姑之死,就不会有情感场景的凸显,不会有丽娘一反温婉形象,言行凌厉,逼迫阿里海涯,质问大帅,也就不会有阿里海涯对献策的真正认同和纳策之后的大团圆结局。当然,秀姑之死这一事件在舞台表演和细节处理上还略感不足。
此外,在第六场大高潮之前还有几次小高潮的创设,这里也不作详论。
姜福成先生四十年前曾任宁乡花鼓剧团编剧,四十年后重又执笔创作,宝刀未老,雄风胜昔,感谢他最新呈现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