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老天爷要这样对我,但是渐渐地,我理解了上天的用意,生命真的很短暂,我想好好把握每一秒,尽情地拥抱生活。”
2021年年初,将近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绕过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在四川省首个脱贫攻坚示范村—三清沟村,我终于见到了她,这个县城里流传已久的传奇。
初见,她的坚韧令我印象深刻。
她低着头在伏案写着东西,屋里的光线黯淡,她桌上的小台灯好像在无力地呻吟着,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发出了一点微弱的光,我走近她时,她似乎才感受到了笔划过纸张之外的其他声音,她缓缓地抬起头来,瘦削脸庞中挤出的笑容舒展了长长的褶皱。“你就是今天跟我约好采访的大学生吧。我这儿乱,你随便坐坐。”我微笑着点了头,环顾了这间“办公室”。角落里堆的粮油,蔬菜,饲料袋……摞得快要与房顶齐平,新漆的墙面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锦旗,“四川孝亲敬老楷模”“四川好人”“感动南充2018 十大新闻人物”“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锦旗上厚厚的灰尘守护着这间小屋,像一种符号,凝结了更深沉的含义。
我找了个离她很近的地方坐下,我们的眼神在空气里相遇,我小声地开了口:“陈书记,您今天的事忙完了吗?”说完我便后悔了,暗自埋怨自己嘴笨,脸噌地红了,她轻轻地把她的本子递过来,日记上的字迹不算好看,但一笔一画痕迹分明,像一个个正待检阅的士兵。“今天又去了张太婆的家中,老太太的精神比之前好了很多,让我心里很是高兴。之前想申请立项修建村主路的事情只剩刘大爷家还没有谈妥,明天一早再去和他好好谈谈!要想富,先修路!这脱贫攻坚的致富路,需要大家齐心合力才能修得通呀。”这是映入眼帘的一段话,陈建清说她每天都会写日记,记载一天跟村里人交谈的内容,这样的记载让她安心,能让她跟大家伙儿的心始终在一起。
片刻,陈建清站起身,脚跟却有些颤抖,她缓缓地走进里屋,摇摇晃晃的身子一斜一拐,不一会儿,她手里端着一碗水,我迎上去接住那碗水,扶住她,她却笑:“我能走的,不用扶。”我却不自觉地将她的手扶得更紧了。
“我在2009年被查出患上了红斑狼疮,饱受过病痛的折磨。我家老二有先天性癫痫,生活不能自理,我当时确实想过放弃,甚至想自杀。”她的语气像平静的溪流,潺潺地流动,却跨过了无数岩石的阻挡。
是女儿和村民们的支持给了她抵御伤痛的力量,她至今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女儿从千里之外的辽宁赶回家,进门说的那番话:“妈……我们很多人都非常需要你,我现在已经上大学了,可以帮衬家里,弟弟虽然患病,但是他一直非常懂事,从来不给您惹麻烦。您就是我们家的支柱,您千万不能垮掉啊。再说了,您也是我们三清沟村的支柱,村子里几百人都依靠着您呐,脱贫攻坚战现在正是最艰苦的时候,作为(村委会)副主任,您怎么能轻言放弃呢?为了我和弟弟,为了这些渴望脱贫的淳朴村民们,您一定要勇敢地活下去。”女儿还没说完,陈建清早已泪流满面。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她每每回想起那个时刻,便会有扑面而来的振奋感,这热烈的情绪感染了我,我的全身也涌动着一种激荡的力量。
据陈建清回忆,在她生病期间,村民们拿的鸡蛋、水果、牛奶堆满了房间。有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奶奶,一瘸一拐地翻了两个山梁坡,只为亲手送上自家土鸡熬的参汤,并且要亲眼看着她喝下才肯离开……
“我真的不晓得,没有他们我要怎么挺过这段时间。”陈建清哽咽了。
脱贫,是陈建清最放不下的心结。
2004年,陈建清以全村最高票当选村委会副主任。自上任以来,陈建清一直秉承着“贫穷不会生根,富贵不是天生”的坚定信念,努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过去,三清沟村不通电、不通路,是天然的绝缘体,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为了让三清沟村呼吸到外界新鲜的空气,也为了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陈建清四处奔走,据陈建清的女儿说,在短短两个月里,陈建清穿烂了二十多双胶鞋,每一双胶鞋的底被磨得透亮。2013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三清沟村,陈建清欣喜若狂,一连几个月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并写成了长达万字的调查报告,村民们回忆,有好几次凌晨经过书记家门口,透过窗户仍然可见灯亮着,伏案写作的身影映在窗纸上,俨然不动。“那四个月我瘦了十斤。”陈书记笑着说,这算是帮她减肥了。
“当时在进行扩路的时候,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都尽自己义务,来帮忙把路扩大,都为了将产出的东西卖出去,将需要的东西运进来。我更加应该好好干,不辜负村里人的期待。”陈建清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明亮清澈,似一口潭水。
2015年,水电路全通的三清沟村,迎来了脱贫攻坚的好机会,村里引入了黑山羊养殖产业。
养殖基地负责人杨鸣至今还记得,2014 年6月的一天晚上,天像漏了一个洞似的,暴雨滂沱,有些地势低的公路都被淹了,他押运一车价值二十万元的种羊回基地,车轮卡在了半山坡,怎么也挪不动。杨鸣心急如焚,只有打电话给陈建清,接到电话的陈建清迅速在群里号召大家来帮忙,不到五分钟,就有二十多个村民主动前来帮忙。杨鸣说:“当时情况太紧急了,如果羊受了惊吓一发病,养殖场就完了。”
陈建清二话不说,脱下遮雨的外套包在羊身上,直接将羊挂在身后,弯下腰一步一滑往山上爬去。杨鸣和其他村民都愣愣地站在雨中,一只羊最少都有四十多斤重,还要爬差不多四十度的陡坡,大男人都不敢说上得去。陈建清却笑着在雨里吆喝:“快来帮忙啊,你们这群大老爷们儿!”
在陈建清带动下,一车羊被安全地抱回了基地,浑身湿透的村民却拒绝了企业的酬劳。“当天晚上企业就决定在三清沟扩大养殖规模。”杨鸣说。
随着养殖项目的落地,村民们实现了就近务工、就近增收,养殖户和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一万余元。2016年,寄托着全村人希望的第一条水泥路完工,从前要走大半天才能到县里,如今缩短到一个小时。2016年底,三清沟村四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百二十四人全部脱贫,三清沟村一举摘掉了“穷帽子”。2018年,众望所归的陈建清当选为村支书,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
总习惯发光发热,这是她的本能。
两把三角尺和算盘挂在家里客厅的土篾墙上,沾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它们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色泽,在时光的浸润下“蜕皮重生”—这是陈建清一直舍不得扔的教具,挂了有将近二十年。
1986年到2010年,三清沟村就靠着陈建清这个高中毕业生给全村适龄儿童上课,当年村里不通水泥路,娃娃们要走十里地去乡上念书,遇到下雨天就是一身泥,还得爬坡过河。陈建清主动出来当老师,年纪小的还要背着他们过河,白天给他们做饭,下午亲自送他们回家,把孩子挨家挨户送到各家的门口才肯离开。
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这二十几年来,累计有三百多名学生被陈建清的关怀滋养,也是从她的手上,走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有一年冬天我娃娃回来说,陈老师穿着胶鞋,脚冻得像青萝卜一样。”村民曹素清哽咽着说,“我当时就和娃娃说,要好好读书才对得起陈老师啊。现在我的两个儿子在深圳和台州工作,月收入都过万,多亏了建清带他们成才。”
看着村里人看病不方便,要走很远才到县城里,陈建清考取了乡村医生资格证,当起了“赤脚医生”。村民有需要时,陈建清都会上门看病送药。“建清来给我量血压、看病送药,还拿钱给我买衣服,帮我洗衣服。要是没有建清,我活不到这么大年纪。”八十五岁的留守老人张婆婆哽咽回忆。
村里有好几户人家,儿女都外出务工,家中只有一位留守老人,没有劳动力,每每到了耕种或者收获时节,陈建清首先便会跑到这些人家去,亲自下田插秧,耕种劳作,经常携着朝露出发,顶着烈日而作,身披星月归家。每逢过节她也会亲自到这些老人家中下厨,或者是请这些老人到自己家中小聚。“他们开心多一点,我也开心多一点。”陈建清细细看着手机里留存的老人们的合照,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成了一道小小的彩虹,也正是这道彩虹,照得三清沟老人们的心里温暖又明亮。
“我虽然患有病,但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对我来说,生命很可贵,但时间更珍贵。”当上村支书后,陈建清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圣人,只是大家信任我。”
作为四川好人的陈建清,她的事迹被县级、市级、省级各大媒体甚至央视新闻争相报道,有人说陈建清“火”了,但是陈建清从未把这些奖项与荣誉看成是自己的功劳,从来不曾向旁人提起,在接受省级表彰时,面对全国的观众,她用地地道道的四川话徐徐地说:“谢谢大家对我的抬爱,但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圣人,只是大家信任我,我才能有机会为人民群众服务,希望大家记住的是三清沟,而不是我。”她面色平静,一米六不到的个头,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她身躯中蕴含的强大能量。
“陈书记从来不会把她的荣誉挂在嘴上,每每当有人来采访时,问到这些,她也三句两句应付过去,从来不主动提自己的荣誉。”村里的副支书回忆,陈书记开会时,时刻不忘提醒村里的领导班子,切勿自大,把事情落到实处,才是最大的荣誉。
最后快要离开时,我想送些小礼物表达对陈书记全力配合我的采访的感谢,不出我所料,她拒绝了:“孩子,我心领了,但我不能要这些,帮助你们这些娃娃成长是我的荣幸,何来辛苦一说,快些回去吧,下次再来玩哈。”我默默点头,与陈书记挥手作别,想要努力记住三清沟的一砖一瓦。踏在三清沟修好的公路上,我感到无比幸运。我被这里的每一个人深深打动了,无论前路多么坎坷,无论境遇多么困厄,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始终怀着最大的勇气与热忱,始终充满希望、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