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笔名隐城,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黄河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世界》《延安文学》《湖南文学》《雪莲》《文艺生活》《读者》等全国70余家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700余件。出版散文集《淌过诗人的河流》,著有长篇小说《冷城》等。
站在古老残缺的步瀛桥上,环顾四周,蝉噪虽紧凑,心情却怡然。向东北看去,但见一抹葱郁的青山,文昌阁巍然屹立,谢沐河轻歌而去。而泊在河流之畔的村庄,好似一个睡意蒙眬的老者,正游离在午间的梦境。
在古村,高高耸立的文昌阁是气质优雅、大家闺秀般的存在,但它给我带来的触动远不如它身边一排墙体乌黑、斑驳的老寺院。寺院名曰前芳寺,远看似一老妪,盘腿在文昌阁旁边打坐,老态龙钟,形容落寞,带给我难以言说的震撼。院墙不到两人高,敦实厚重。我颤抖地抚摸着墙体,坚硬的泥土通过指尖向我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又亲切的力量,让我感觉触碰到了历史的烟云,心里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沧桑感。一时间,院墙多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和苦涩的况味。
院中古石甚多,这激起了我的兴趣。我虽不是米芾,没有他那种见石就拜、称石为兄的癫狂,但我心里一直生长着根深蒂固的石头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石头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长满青苔的石阶,雕刻着各色神兽的残损石块,院墙角落里的石狮和石盘,甚至是空留底座的廊柱莲座,都无一不成为我镜头下的惊喜。
出寺门右行便是步瀛桥。这是一座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三孔石拱桥。拱桥采用半圆形薄拱支撑,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图成景,相映成趣。石拱桥是千百年来进出村庄的古驿道,亦是迄今湖南省发现的唯一的宋代古桥。遗憾的是,桥体南面已经缺损。或许残缺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态吧,完整固然让人觉得美好、感到愉悦,但残缺会让人因惋惜而学会珍惜。这样想着,再看残破的桥体,我也体会到了一种别有意趣的美感。又想起,断臂维纳斯,不正是因残缺而奇美吗!
伫立桥头,看着一条碧水和河面上粼粼的波光,思绪也像河水一样流淌起来。古石桥桥身长不过10多米,高不过五六米,可就是这样一座小小的石桥,却承载了千年风雨,阅尽了人间沧桑,以自己的坚守,跨越并连接了千年的光阴,标志着这个古村历史和人文的高度。
古老的石桥,残缺、静美。此刻桥头,阳光很白,白得晃眼,空气闷热,可心底幽寂、清凉,仿佛被一丝若有若无的风抚慰着。
听说月陂亭有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这对既是书法爱好者又是石头小迷哥的我来说,无疑充满了诱惑。顷刻间,我加快了脚步。
月陂亭并非“亭”,是石崖脚下自然凹陷形成的一段百余米长的弯月形通道,古村的先祖巧妙利用其屋檐形构造,将其开凿成了能遮风挡雨的古道和供行人中途休憩的“凉亭”。
月陂亭的石头造型奇特,有的像超然物外的老道,有的像安详打坐的圣徒,还有的像顽皮的小友,有的甚至像怪兽,一脸狰狞,露出尖长锋利的獠牙。看着看着,心神恍惚,以为正在欣赏川剧变脸的绝活表演,又想起一句歌词,“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不由莞尔。
月陂亭的石头让人惊诧。古村先祖将一个家族的千年发展史镌刻在巨石之上,展示在天地之间。这完美的大地之书既是“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谱”,也是“一个家族留下的专门反映这个家族千年发展史的摩崖石刻”。站在这样一部石制的家谱前,我内心既比石头沉默,又像路旁的谢沐河,泛起不灭的涟漪。岁月不语,石头无声。古村先人用自己的激情和坚韧,写就了一段关于石刻书法的文化史,成就了一个石头的传奇!
不算太长的古道上,另有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20余幅,宛如一个石刻走廊。时间绵延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内容包括诗文唱和、写景状物、功德记事、劝谕警示等,很好地保存了乡间的传统文化。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文天祥的书法题词,“忠孝廉节”四个榜书大字。这四个石刻大字,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每个字宽1.3米、高1.8米,字迹苍劲有力,因年代久远,“忠孝”两字被风雨侵蚀,已有些模糊。或许石头亦具人心,亦知世事艰难,忠孝实难双全吧!“忠孝廉节”不单是一方名人石刻,更是儒家传统精神的鲜活传承,它让上甘棠村不仅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一处静谧美丽的世外桃源,更成为湖湘文化的寄托之地、儒家精神的寻根之处。
导游在“忠孝廉节”石刻前说起背后的凄美故事。那是一个关于文天祥誓死不降、为国捐躯,充满赤胆忠心和英雄气概的故事,很让人动容。同行的人一边听导游介绍一边讨论着石刻的笔法,我却像石头一样沉默。抚石而立,感慨万千。摩崖石刻将时光雕刻成一种姿态,抒写成一种永恒。
面对摩崖石刻,我心里唯有崇敬和仰望。
石头是隐忍的高僧,任先贤的刀锋在它的躯体上镌刻深深浅浅的沟壑;石头是沉默的智者,任岁月的风雨在它额头留下明明暗暗的皱纹。我突然从石头中聆听到古圣先贤的教诲,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内心一片澄明。
或许是我们的足音和谈笑惊醒了古村的好梦,也或许古村的早晨本就从中午开始,我感觉,我们真正走进古村南槽门时,它才不情愿地抬起迷蒙的睡眼,纠结着醒来。
众人在周氏宗祠八字大门前说笑着大吃凉粉时,我径直走向了上甘棠博物馆。该馆是湖南省首家村级博物馆,有不少好东西和老物件。雕刻着精美纹饰的石座、石盘、石槽等石具,明代的文昌阁,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宋至元时期的月陂亭碑刻,铁铺、酒肆、豆腐坊等村内文物古迹,均被“搬”进博物馆内,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古村的村史文化、民俗风情,展示着古村厚重的人文魅力。
馆内一幅题为《永明县正堂李示》的石碑深深吸引了我,虽说字迹只能依稀辨认,但我还是通过导游得知,这不起眼的石碑甚是不凡。石碑上记述了李县令批示给村里合族执行的十二条规约,如忠孝廉洁、读书入仕、耕耘富家等。古村人才辈出,有节度使、尚书、宣政大夫、太守、刺史、知州、通判、县令、文林郡、将军等风云人物百余人,我想这正是那些村规民约和良好家风所引领和成就的吧。
直到走在贯通全村、已被无数的脚步磨得油光锃亮的青石板古驿道上时,我们才算真正走进了古村内部,走近了一个光阴的故事,走近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泛着岁月青光的“潇贺古道”两旁,是有鲜明永明特色的民居和商铺。这些建筑都有青瓦、马头、白粉墙和门庐、天井、三间堂,房屋墙体均用大青砖砌成,大面积的清水墙面,佩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房屋四周凸起的马头墙争奇斗艳,形成对比强烈、清新明快的格调。这些从明清时期走来的古建筑,就像一群身着旗袍的女子,莲步轻移,风情万种,款款而行。
巷道中,几位两鬓斑白的老头老太,或坐或立在自家门前的青石台阶上闲聊,有的光着膀子,有的打着赤脚;巷子前方,有赶着一头老黄牛和一头小黄牯的老人吆喝着走来;有小孩子在巷道里奔跑、嬉闹,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让悠闲安静的古村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行走在古村,似乎处处皆可触摸到光阴的故事,感受到村庄的传奇。随意走进一家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老房子,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坐在门前的条石上,摇着蒲扇,示意我可以随便看,我连忙微笑着表示感谢。从大门进入天井,再折进正厅,脚下是清一色磨制的石板,窗格神台雕刻精美,风火墙气势轩昂,瓦顶飞檐翘角,清水墙面勾线黑白分明,照壁上还有精美的砖雕。不得不说,住在这样的石宅里,冬暖夏凉,舒畅安逸,这正是安享晚年的绝佳之地。
越往巷子深处走,越感觉时光在一点点变慢,一点点变老。斑驳剥脱的院墙、发黑的木窗、古老破旧的石器、长满青苔的屋脚,一切的一切,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悠远和时光的清冽。
返回步瀛桥时,我还在不断回首,就像在灞桥折柳,和情人惜别。阳光下,古村依旧安详,只是我心已飞翔,眼前似乎有许多杂乱纷繁的意象在相互交织、重叠,像蝴蝶一样翩然翻飞。
终于还是要和古村这位千年高人依依惜别了。在不断的回眸中,古村一点一点走远,一点一点变得模糊。
夏日的午后,蝉噪一声比一声紧,没有一丝风。车上,大家彼此交流着游古村的感受,兴致似乎比天气更火热。我只管闭目养神,内心涌起对石头无比的崇敬。
一条承载起生命之重的河流,一座静卧于时光深处的古老村庄,在连通古今的石桥边相遇,从此结下了千年情缘。石桥、石屋、石寺、石器、石山、石刻、石塔,为古村注入了宠辱不惊的情怀,铸就了古村坚韧镇定、豁达从容的品性。或许石头是有温度、有情感,甚至是有信仰的吧,如此,才让历史的皱褶、光阴的冷峻、沧桑的变迁,在青石板和白石碑上积淀,衍生出宗族文化的磅礴力量和信仰之光。
岁月无言,雕刻生命,留下了沧桑;石头不语,雕刻信仰,惊艳了时光。古老的上甘棠村,既是一枝石文化催开的美丽花朵,也是一部用石头写就的文史大书,更是一座石头上雕刻的古老村庄。
责任编辑:杨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