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霞绣山乡

嫣青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这是一个秋天,凉风习习,细雨霏霏。
雨,绵绵软软,落在头上,拂在面上,恍若无物,意外地,少了秋的清冷,却如春般温柔。
迎着斜风细雨,驱车向北,重临沙坪。
没错,我之前来过一次沙坪。那还是二十年前,有位朋友想买几幅湘绣装点新装修的房子,于是约我同去沙坪。作为长沙人的我,当时也算是孤陋寡闻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享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竟发源于沙坪这个小小的乡镇。这也不禁让我好奇心顿起,迫不及待地与朋友跨上摩托车,向位于长沙城北的沙坪疾驰而去。
当年的城北,还是荒凉的。狭窄的马路,低矮的民房,间或有一小块一小块光秃秃的菜地夹杂其间,如同稀疏的毛发中突兀的瘢痕,甚是难看。巧合的是,那也是一个细雨的秋天,雨水将凹凸不平的路面搅和得一片泥泞。一转进小路,城市的痕迹,一扫而光,路肩下连绵的农田,瞬间将我们带入了陌生的乡村。
路,是崎岖蜿蜒的,时间,也被无限地拉长。好像走了很久,眼前才出现一个老旧的小集镇,这就是沙坪了。经过打听,我们才辗转找到了沙坪湘绣厂。同样低矮的建筑,只是门脸比旁边的民房稍显宽敞些。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十年了,我一边开车,脑海中一边回想着当年的场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景,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宽敞的四车道大马路、现代化的高架桥,路上车水马龙。
就算拐进小道,当年泥泞的乡间小路,也被平坦的柏油路代替。茂盛的行道树两旁,依然是绵延的农田,却规划得整整齐齐,碧绿的荷塘点缀其间,尚未凋谢的花朵和新长出的莲蓬,迎风起舞。秋风袭进车窗,带来阵阵果实成熟的甜香。
车程似乎变短了。转了几个弯,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门楼,高傲地骑跨在马路中间,上书一行金色大字“沙坪湘绣文化广场”。停好车,站在一尘不染的广场上放眼望去,“湖南省沙坪湘绣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湘绣大师楼”,以及大大小小湘绣企业的门店,环伺周围,立马将人带进古老的艺术氛围。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概括了湘绣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绣工讲究、神形兼备、动静互彰的风格特点。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是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更是有苏猫、湘虎之说。
跟着前来采风的作家们一行人,鱼贯进入“湘绣博物馆”,大大小小的湘绣藏品,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馆中藏品,都是按照湘绣的发展史来排列,每一组作品,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层层递进,向每一个观众无声地描述着湘绣的前世今生。
湘绣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构图严谨、色彩明丽、针法富于表现力。
在表现形式上,它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灵动,结构上讲究虚实结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湖南乃至中国的“艺术名片”。
湘绣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和帛画,说明在当时,湘绣就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而馆藏中的现代革新湘绣作品,更是清新养眼,令人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直到走出湘绣博物馆,大家仍依依不舍。在驶往茶子山村的大巴上,一行人还是很兴奋,三三两两乐道于湘绣的悠久历史,喟叹于湘绣的精湛技艺。
车行不久,便靠路边停下。那是一个小小的街边公园,马路对面,林立着一排排崭新的民居。这就是茶子山村了,眼前的景象瞬间刷新了我对农村的一贯认知。
信步走进街边公园,紧邻的,是一大片荷塘。在现下这个时节,宽阔的荷塘,向游人们展现的是一派“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萧萧秋色。据说,茶子山村还拥有两百多亩油菜田,初春,这里就会成为游人赏油菜花的好去处。我在心里暗自叹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居然错过了两波花期。
回眸处,是一篇《茶子山赋》,短短百余字,向人们清楚地叙述了茶子山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赋曰:“茶花盛开之时,山果硕累,赋予‘茶子山’之称。”果然,我的猜测没错,茶子山村是因茶树而得名。
但十分遗憾的是,随着村子产业形态的变化,多年以前,村里就已经不再有茶园了。
只余零星数丛茶树,供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制茶自饮。
离开茶子山村时,纷纷扰扰的秋雨,不知何时已停了。下一站,我们要去被称为“开福区东大门”的双塘村。
停车远眺,四面群山环绕,河流随山势流淌,山塘、泽地遍布山脚、田间。真真是“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恍惚间,令人错觉穿越千年,仿佛置身五柳先生笔下桃花源中。
远远近近,晚凋的莲花粉嫩、饱满,袅袅荷香,随风而至,沁入心扉。只是路肩下,水塘里欢快转动的电动水车,引人疑虑。经当地人解释,方才释疑。原来,这是双塘人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引进基围虾的养殖场。经济类鱼虾养殖业,已在双塘村形成了产业链,不仅为美丽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线,也为双塘人带来了安逸富足。
应我们的要求,村人捕来几尾基围虾,置于桶中。半透明的虾十分肥硕,活力四射,在桶中来回游弋,时不时高高跃起,弹起朵朵水花,引来众人阵阵欢笑。有人戏称:这真是白石老人的活画作呀。据村人介绍,这些虾尚未长成,还不到捕捞季节,再过一个月左右,等虾成熟了,大多能长到成人巴掌长短。到时候,长沙各大饭店的餐桌上,就能新添一道美味了。
告别双塘村,我们将出发去此行的最后一站—汉回村。
汉回村,是长沙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其历史一说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长沙市志》载:“相传明末清初时,明军中的回族将士因战争失利而离队落籍于此,世代繁衍至今。”又一说是距今一百多年,《长沙县志》载:“回民来历因清代多次‘平回乱’或随军,或逃亡,进入长沙县聚居于捞刀河下游一带。”
车行至一处半山坡,绿树掩映中,一片透着异域风情的白墙绿瓦建筑呈现在大家面前。其中最大的一幢,便是“汉回村民俗文化馆”,馆不大,却承载了汉回村的百年变迁史,并向人们展示了回民不同于汉民的独特文化习俗。如今的汉回村,占地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多宗教文化并存之地,不仅有清真寺,还有代表佛教的铁炉寺和代表中国本土传统宗教的道观。
近些年,乡村振兴的春风也吹到了汉回村。汉回村发挥村庄独特的资源优势,将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旅游休闲与农业观光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火爆朋友圈的“然后森林”、清真特色“牛本味”,还有五星级农庄“和道源”,都蜚声长沙城,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在回程之前,我们得知,有一场赏菊盛宴正在“和道源”的玫瑰园里紧锣密鼓地布展。
看样子,这一波花期,我是不会再错过了。
离开沙坪,我仍意犹未尽。沙坪二十年来的巨变,让我猝不及防,更让我无比欣喜。我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期待长沙城北这片山明水秀的土地,能为我带来更多的惊喜。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