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月光》:野与悟

吴振尘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龙峥嵘近作《心之月光》是一本有特色的书。全书作品分为三组,包括“咀嚼流光”组7篇、“心之月光”组5篇、“静悟时光”组9篇。21篇作品既有小说,也有散文,也有评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和思考。

一、小说:自然和野性
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在野性书写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代人,有着乡村的成长经验,也有着城市生活经验。在写作时,不免表现出乡村及其乡村人的野的状态或精神。有人认为,乡土小说创作中的野性书写,既能深入人的本性,塑造出色彩鲜艳的人物形象,又能凭借野性的力量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文学风格。《心之月光》一书中收录的小说,体现出野的特色,野具体展现在山野、边城、民俗,以及人物心态的书写上。
《山野爱情》写了山野农村的爱情状态。菊太公家是财主,菊太婆出自农门,因为菊太婆从三岁起把脚裹得像三寸金莲,得以嫁入财主家。从身体的束缚走到身份的束缚,一辈子对菊太公小心顺服。这种逆来顺受,是爱情的特殊状态。作者在文末概括了四对男女的爱情:“小脚女人菊太婆是忍受的爱,伯阿婆是无奈的爱,志嫂子小娥是自由的爱,童养媳袁阿婆还在惦记着已去的龙阿公,是幸福的爱。”作者描述了女性的爱情,赞扬了其中感情的踏踏实实,并以一朵散落的蒲公英为喻,吹到哪儿,就安心地在哪驻足,“越是原始,就越纯粹,越是山野,却越满足”。
《边城奇梦》写李老汉找羊,写沿途经历,以此表达边城的风土人情及其先进的和落后的状态。既有菩萨心肠的阿婆,也有草台班子堪比人妖的演出。最后以李老汉梦到小羊成仙结束,小羊的前世是老杨,从小羊的独角那些外貌特点上,李老汉就把小羊等同于朋友了。暴风雪天气让小羊丢失,李老汉对小羊的寻找,就有了对老朋友寻找的友情意义,也因此体现出对动物的一种观点: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动物也许是朋友的转世,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变成了独特的和谐关系,具有独特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本身,比在行走中展示社会外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民俗风情中也体现出野的特点。《屋背后的石观音》写五岁的龙伢子落水被救出之后,昏迷不醒,菊太婆建议去拜屋背后的石观音。教书出身的志弟冒雪去请胡郎中,志哥夜拜石观音。回来郎中治醒了龙伢子,志哥把功德归于菩萨显灵,“最朴素的唯心主义与山村现实生活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了日后心存善念,积善成德的处世哲学”。作品突出表现了农村的一种精神心理状态。精神力量和科学力量融合到一起,最终发扬的是传统哲学中的善的道德观念。
《山里娃的馒头事》是龙伢子回忆三十年前小学三年级的故事,那时他的梦想是吃馒头。接着写三人离家出走,去韶山瞻仰伟人。最后被开班车的师傅带回来,经历成了说谈的资本,由此吃到了白馒头,实现了梦想。作品建立在个人实际经历的基础之上,记忆本身所体现的时代色彩,就成为历史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当初儿童的离家经历,也显示了山野儿童坚强追求梦想的精神。
《将军》和《战士》把视野扩大到城市中的在职人员,歌颂他们在普通岗位上拼搏奋斗,用不同于寻常的野气,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将军》写95后的“我”中文专业毕业半年没工作,之后去邻居儿子工作的机关实习半年。在夜晚河边烧烤摊遇到三位自诩为将军的日后同事,工作和住都在一起。工作内容是在研究室写材料,写讲话稿,自比为刀笔吏。半年实习结束,“我”要回老家工作,几位同事朋友在河边烧烤摊为“我”饯行,以唱歌结束。文末引申思想:“在每个存在的领域,都会有士兵,也都会有将军。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现实的士兵,也都会有灵魂的将军。”作品写出一群特殊的人,为事业、为生存、为尊严而战而拼搏的人,这样的人,是为将军。
《战士》接着《将军》而写,二伯介绍“我”去省城长雨社区实习。写到大胖书记的六岁胖儿子,在作业本上造句:“我爸爸像战士一样天天守护着这个阵地。”“我爸爸的朋友都像战士,天天很开心地做着好事。”“我要向我爸爸学习,长大了也要做个战士。”在这里点题,强调了战士的意思,赞扬社区为群众像战士一样。大胖书记不顾危险去救火,收到了锦旗:“勇敢救人真英雄,夙夜在公好干部。”作品最后一句是父亲的话:“只要拼,在哪里都是战士!”作品赞扬了基层干部身上不普通的生命力和责任感。
《W邻居》中的W邻居,得了怪病,“该患者住在神经内科。望之,面容苍白憔悴,以泪洗面,目光呆滞、印堂乌黑,四周张望,五体不和,六神无主,处于焦躁与亢奋的叠加状态,右手大拇指有习惯性滑动症状”。
诊断是“丢手机惶恐焦虑综合征与拇指字节跳动并发症”。W邻居卧室墙壁上写:“我有两个爱人,一个是床,另一个是手机。”
这篇作品用夸张的幽默方式,讽刺了手机症的现象。
小说所展示出的野的特点,既有生活的基础,也有审美的选择。野所代表的人的原始的自然的非一般的生命力,通过普通人的形象传达出来,野所隐含的生命能量,吸引着艺术家关注和表现。“礼失求诸野”,岁月流逝求诸记忆,在非当前非常规非中心之中,野的特别突出的优势逐渐显露。在现代文明之下,文学中的野性精神气质在不断萎缩,导致人们生命活力不足。因此,作者在《心之月光》书中所表达的野,也具有表达审美的真和振奋现代文明的作用。

二、散文:记忆与感悟
作者在《自序》中说:“我试图从人性中思索人性,在爱与美中体悟爱与美,在平凡的世界里书写平凡的世界。这三个方面,是我想用写作去观照思考的主要问题。”这些文章“主要记录了我成长历程中的一些人和事,生活和工作经历中的一些人生感悟”。
因此,记忆的生命痕迹和记忆的生命感悟,是该书较为侧重的方面。
1.记忆的生命痕迹
《父母即故乡》对家乡龙家湾的场景,做了细致的描绘。在回忆中有着童年岁月的美好,也有生命逝去回首的美颜滤镜,因此一切都那么美好。“山坳之前,由远及近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半夜我们还能听到池塘里鱼儿在跳跃和吃草的翻滚,几声咳嗽,惊起一片哗哗水响,把一池塘的月光搅得粉碎。”在场景描绘之中,传达着记忆中美丽的田园。这是古人传统的归去来兮的物质家园,更是人内心栖息的精神家园。在历史发展变化中,自然美丽的田园,和我们越来越远,成为几乎是一代人难以割舍的情感追念。
每个人对父母的情感是最浓郁的,成年之后的回忆,想必是刻骨铭心。作者记叙母亲会做菜,这是关于童年难忘的吃的记忆;记叙母亲干事麻利,会操持家务,会做农活,做人有好人缘,会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在生活中体现人物的勤劳、善良、能干,如烧柴火教育的金句:“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翻红薯藤说的:“只有把劲放到一坨,才能长成大红薯。”母亲插田一绝,不抬头,不看后,能插出笔直的一线禾。“手把秧禾插稻田,低头便见水中天。顺其自然方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生活之中体现着劳动美和境界美。
父亲不顾身体,坚持挖矿。干活有水平,精致清爽。为人乐观开朗,“只要见到我父亲,脸上洋溢的笑容总能感动人,真诚、坦荡、纯粹”。作者记叙了父亲的孝顺,照顾爷爷,住院三四年;照顾骨折的奶奶,像大女儿一样。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亲的表现超出流俗,为人所不能为。
这种身体力行,对子女的教育和世风的改良,都有着积极价值。
《献宝台上教书郎》以梦境的方式,以和当地历史人物山斋居士状元郎对话的方式来写自己在宁乡十中从教的经历。写了上班第一天报到、语文组三个老师信息化教学、赛课、拿奖、买书(杂志),以及校园内行走、教风和考试,去密印寺的徒步活动的回忆。醒来之后,“方知是幻境”。记忆虽然真实存在,但也如梦如幻,生命痕迹无论清晰或者模糊,至少能给自己感动,并能激发读者的生命记忆感叹。
2.感悟的生命体验
在对父母回忆之后,作者产生出具有生命体验的独到感悟。
想起父母,连带会想到故乡;想起故乡,就必然想到父母。父母是故乡的浓缩,故乡是父母的延伸。或者父母本即故乡,不可分割,都是表达一种灵魂深处的情感。又或者父母就是移动的故乡,父母随着儿女走了,就好像故乡也跟来了,时刻带到了身边。(见《父母即故乡》)
很多感悟,只有成年之后才有。很多感悟,只有父母离世之后才有。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带我们来到世间,抚养我们长大,带给我们这个世界生存发展的最初的基础的知识和情感。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缺失无疑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拥有无疑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父母这本书,需要我们认真去读,认真体会,认真回味。这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一代一代,人类生生不息,永恒存在。个体或许消失,但生命之血脉始终相连,生命信息始终延续。
《心之月光》写小区一对老年夫妇,老爷爷九十岁高龄,墨镜轮椅,失明失忆,仰望星空,老奶奶乐观陪伴。作者观察交谈之后,产生了共鸣和启发:“我终于明白,他心头的月光还是自家院子里的那束光,皎洁如白练,纯净似玉湖,这份单纯的本色不受外界万物干扰,不受身体器官的阻隔,不受岁月年轮的碾压,以至于成为心之永恒。”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家园,虽然物是人非,但能始终保持对月光的留恋,“虔诚地留恋心之月光”,更是超出本性或符合本性的难得。
月光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与人的情感相牵绊。同时还是心灵清净的代表,佛学以指月为途径,说真心本性“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月、月光、普照的万物,也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的比喻。每个人都能拥有心之月光,正是人生思想追求的高境界了。
其余各篇散文也都传达着作者独到的感悟。《执念永恒》思考人用什么方法来选择留存自己的记忆,作者的回答是爱的选择,是爱的念想。《两半人生》针对人生,主要谈了几对两半:人生大抵一半家乡,一半他乡;人生大抵一半入世,一半出世;人生大抵一半记忆,一半回忆;人生大抵一半我的,一半他(她)的。《矫健奔跑》写农村的小孩,整天跑来跑去,由此引申要跑出山村,引申到奔跑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对话。《三万自勉》中提出三万的说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悟万句言),如作者所说,在“有字之书”中启蒙人生、涉足世界,于“无字之书”中激荡人生、游走江湖,最终在追寻爱与美的“人生之书”中思索过往。《坦荡会心的笑》认为笑是一种表情,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人生,最难能可贵是保持中年的本色之笑。《亲吻熬夜的脸》写熬夜是出于无奈的生存、是满足感性的嗜好、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建议是尽量遵从古训的养生法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走就走》写去桂林、北海,看到了远方、风景和诗意,“其实人生是一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殊途同归的漫漫岁月里,有各自不同的景色”。
生命过去,记忆还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对现实,要么勇猛精进,要么平淡随流,要么沉沦堕落。是勇猛精进,还是沉沦堕落,在于心中的那束光,光里闪耀着我们的人生。”这是从现实中得出的人生感悟。“人生路上,心中有束光,就不会孤独。”这束光,是感悟之后才有的光。每个人心中都有那束光,引领我们前行,成为前进的力量。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当行、本色,是妙悟的体现。从自然生活、生命经历中,当行本色地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这是《心之月光》的特点之一。一些感悟总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正是当行本色的原因。

三、几点讨论
1.文体
《心之月光》没有明确写出文体,但从内容上看,是小说和散文的合集。但该书没有按文体编辑,没有明确标注。文体的综合,让评论者和作者都无法具体言说。谭谈在该书序言《让人生多一些色彩》中说:“让更多的从大山里走出的人在这些短文里品乡愁、忆童年、思故乡……他嘱我这个与他一样从深山老林走出的人在他的书前面写几句话。他对我说:‘我学写这些文学类短文,不为别的,就是想使自己的人生多一点色彩!’”
作者在《自序》中说的“本书收集的二十余篇小文”,其中的“短文”“小文”,而不是散文、小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该书的最后三篇属于评论。《有限与无垠》是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朝圣之路》是对小说《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说得上话》是对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读后感。读后感偏向于感性的评论,而评论侧重的是思想性而不是艺术性。这与全书的以个人经历为主的回忆散文或自传类小说相比,内容明显有别。
2.个别语言
用性方面的语句来做比喻。“娟妹子铁饭盒里出现雪白馒头时,龙伢子的梦想连受精卵都不是,更别说孕育的可能。”(《山里娃的馒头事》)“有两个政治老师结婚的,同事送一联:一上一下并非阶级压迫,共创和谐社会;几进几出不是野蛮侵入,造就一代新人。”(《献宝台上教书郎》)如此写作比喻,可以看作是野性消极方面的一个表现。
用屎尿屁方面的语句来做比喻。“苦恼的是高中学的哑巴英语,只会做题不会说话,好比电梯里打屁,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大人吸着自制水烟,聊着家长里短,扯着屁大的琐事,也不忘赏着月光山色。”(《心之月光》)作为作者叙述语言,如此似乎有失文雅。
3.其他
《山野爱情》开篇写十岁志哥的推圈比赛,尿气熏人,这是体现山间爱情的原始性,还是只是一个引入正题的由头?这和写几对男女的爱情主题没有直接关系。虽有作为一个事件,写出菊太婆与菊太公的关系状态的作用,但也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平凡小事,更有说服力和表现力。《边城奇梦》作品以老杨为主角,以寻羊为主线,以心理描写为主要方式,其中不乏诗意文化的引用和表述,但这是否准确表现了一个乡下老人的心理?《执念永恒》作品肯定了人的念想执念,而执念作为一种思想,在文化思想传统中和我们的生活实际中,并非都是被正面肯定的。《父母即故乡》内容是写父母一生的回忆,一般来说,既有温暖,也有遗憾,而遗憾更让人难忘。生命之弦的震颤和婉转悠扬,文章还可以继续弹奏。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