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润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星星》《诗刊》《诗歌月刊》《湖南文学》《鹿鸣》《爱你》《西部散文选刊》《散文诗》《格桑花》《湖南散文》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等数篇。散文诗集《洞庭之南》入选2023年度湖南省定点深入生活扶持作品。
1
沅水自西向东缓缓流淌,从汉寿县龙王庙入境,绕过赤山南段,沿着白沙湖注入洞庭湖。
在白沙长河与浩江湖之间,有一山嘴伸入通往杨梅山的小河之中,故名为“小河嘴”。可能因为当地人都是渔民读书较少,而“嘴”的笔画较多的缘故,就改用“咀”字,后来就成了“小河咀”。
小河咀村处于西洞庭湖、南洞庭湖重要水道上,与赤山岛夹河而立,如微张的鱼嘴,吞吐着洞庭碧波,形成了狭长的水道。因为古代对外交通几乎完全依仗水路,这片水域也就成了进入洞庭湖的咽喉要道,称得上是洞庭湖的“马六甲海峡”。
几千年来,这里湖水泱泱,渔歌阵阵,帆影如梭。如果说洞庭湖是每一滴水的圣地,那么,在小河咀,你可以看到所有朝圣的水。沅江市是一个水中成长的城市,境内有大大小小数百个湖泊:目平湖、巴南湖、浩江湖、胭脂湖、廖叶湖、小叶湖、塞南湖、白沙湖、万子湖、东南湖、漉湖、上琼湖、下琼湖、榨南湖、石矶湖、郭家湖、鲁狄湖、白泥湖、黄家湖、德兴湖……这些湖水,如翡翠般镶嵌在这片沃土上。它们彼此连通,互相交融,成为蜿蜒在洞庭腹地驿动的脉搏。三面环水的小河咀村也因此成了洞庭湖的“好望角”。
小河咀湖洲面积11000亩,湖汊面积600亩,其中河岸线11公里,湖岸线4公里。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众多的渔民来此落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将白沙长河及西洞庭湖沿岸分散渔民组建白沙湖人民公社,为了便于管理,后来合并到万子湖人民公社。为改善渔民的生活环境,1963年从杨梅山农民公社划出小河咀安置渔民上岸定居,从此渔民吃住不再湖上漂,生活得到了安定。
虽然渔民在岸上有了自己的住处,但经常遭受洪水威胁,生活非常窘迫。我表舅就是其中一个。小时候,每到年底我就会跟随母亲去表舅家住上一段时间。母亲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裁缝,不管什么身形,她用手在人家身上比画几下,做出来的衣服都非常合身。因此,母亲常被请到小河咀给当地的渔民缝制衣裳。记得那个时候,表舅家很穷,三间茅草房,用芦苇夹墙壁。小河咀是“无米洲”,肯定没有耕牛,也就没有牛粪,墙壁只能用黄泥糊,但是黏性不够,太阳一晒,风一吹,那些泥巴就如筛糠般脱落。下雨天,黄泥一下子被冲洗掉了,半截芦苇秆苦苦支撑着茅草屋最后的尊严。表舅和舅娘常年在湖里打鱼,根本没有时间来修补,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风雨中凌乱。因此,在我印象中,表舅的三间茅屋是透亮的。一到冬天,那寒冷的北风吹得墙壁簌簌地响,冷气裹着雪花从芦苇的缝隙中钻进来,灌进人的脖颈,来一个透心凉。
舅娘比表舅小十几岁。据说,外婆看表舅憨憨的,老实巴交,怕他找不到老婆,就找媒人连哄带骗把舅娘说过来了,说这里是个捞钱的好地方,“机帆船一响,黄金万两”。只是没人告诉舅娘这里小孩都能唱出的渔谣,“养女莫嫁打鱼郎”“日撒网夜扳罾,藜蒿蓼米实难吞”。舅娘嫁过来看到比自己大了好多的男人,才知道媒婆所有的话里只有那一艘木船是真实的。但舅娘是个强势女人,虽然每次她咒骂自己的男人:“你这老不死的,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告诉我你真实的生辰八字?”骂完后还是像男人一样打零工,像男人一样掌舵驾船,像男人一样捕鱼捞虾……
后来,小河咀开始围垦工程,修筑拦河大堤,浩江湖从此成为内湖。到2007年,全村地域面积946亩,其中耕地面积385亩,鱼塘面积145亩。政府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渔民利用内湖发展养殖业,并开始种植橘子和苎麻。从此,小河咀的渔民放下渔网,成了搞农业的一把好手
小河咀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用最美的湖光水色描画着自己,也描画着它的未来。
2
“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深塘客奔家。”寒露、霜降之际,洞庭湖、长江鱼群逆水而上,巴南湖、目平湖等浅水湖场的鱼群随水进入白沙长河深潭深沟,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小河咀水域就形成了两种特殊的鱼埠:流动埠头和自然埠头。“近水知鱼性”,在湖水猛涨或转退时,游刁在这里成群洄游。渔民利用游刁的这个特性,在夏季时进行大量捕捞。而每当夏季涨水时,白沙长河洪道与湖汊分清浊两色,两水交界处形成很多泡沫,有机碎屑沉积汊内,并有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银鱼创造了生态条件。从小满到立秋,是表舅最繁忙的季节,也是小河咀最热闹的季节,因此这里也有了“银鱼之乡”的美称。
那些银鱼通体透明,洁白如银,无鳞无刺,不足一寸,漫游水中似银梭织锦,快似银箭离弦。若是被捕获捞出水面,会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难怪古人把它喻为玉簪、银梭。在小河咀,还有很多有关银鱼的传说,一说是王母娘娘的两根银簪掉落洞庭湖化作了银鱼,还有一说是屈原怀石沉江时,百姓把粽子投到湖里,糯米就变成一尾尾灵动的小鱼。屈原曾在《渔父》中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我想,这些银鱼应该是由他的精元幻化而成,它们不愿苟活于蒙上尘埃的俗世,出水即死。
银鱼不仅外形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有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长寿。中医认为银鱼味甘,性平,健胃、益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等疾患。银鱼因此成了席上珍馐。“水洗白沙生白银,丝丝白银是佳肴。”银鱼的做法很多,或炸,或炒,或蒸,或做汤。我最喜欢的就是银鱼火锅了。它的做法也非常简单:先把新鲜的猪肉剁碎做成肉丸汤火锅,撒上一点葱花,什么调料也不用放,只要把新鲜的银鱼倒进去,等火锅沸腾时,就可以用汤勺舀起来吃了。这些银鱼肉质细嫩,真是入口即化,齿颊留香。我想,宋朝杨万里一定是吃过银鱼的,才会发出“却是翦银成此叶,如何入口软於绵”的灵魂叩问。释文珦更是认为满桌的佳肴都抵不过银鱼加美酒。从古到今,银鱼干成了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梅尧臣在古诗《黄国博遗银鱼乾二百枚》中描述银鱼干“乾若会稽笋,色比荆州银”。日本人也特别喜爱洞庭湖银鱼,把它当作是鱼中人参,甚至看作稀世之珍。
如果说银鱼是水里的一粒饭,那么它喂养了这片湖,也喂养了小河咀这个渔村。但随着渔民的过度捕捞,以及洞庭湖水质变差,银鱼不但产量急剧减少,而且体形逐年变小。到2010年后,除了在小河咀附近水域,其他地方基本上打不到银鱼了,它已成为珍稀品种,甚至濒临灭绝。曾经的圣鱼,把最后一滴泪滴落在湖水里。和它一样难觅踪影的还有被称作“水中大熊猫”的江豚。
但就在今年3月份,在小河咀附近水面上出现了6只江豚。它们时而逐浪戏水,时而潜入水中,悠然欢畅,引得很多人来到了小河咀大堤,想一睹“水中大熊猫”的真容。更有趣的是,沅江一企业家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商机,竟然第一时间注册了“六只江豚”的商标。江豚可是长江流域生态的晴雨表,这次它能重现南洞庭,得益于这些年长江禁渔和洞庭湖专项整治。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江豚就回归了。
3
一艘渔船,被一根竹竿固定在湖中央,随波荡漾,十几只鸬鹚站立在排筏上,或引颈,或曲脖,或扇翅,或啄羽……一声低鸣就能唤起这片水域的轻盈和美丽。不由得想起那句“远天螮蝀收残雨,映水鸬鹚近夕阳”。你甚至还能看到那个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渔人持竿朝排筏一抹,鸬鹚便“扑通扑通”跃入水中。这个熟悉的场景居然是小河咀村内湖的一场“渔家文化”演出。村里本来有500多只鸬鹚,禁捕退捕后,很多鸬鹚“退役”了。有一次沅江文学界人士来到小河咀村,看到仅剩的40只鸬鹚,向政府请示保留下来。没想到这一善念,居然成为小河咀渔家乐游玩的一个亮点。在这里,你可以看鸬鹚捕鱼,还可以体验扳罾、划渔船、撒网……一道渐渐远去的风景再次重现在我们眼前。
如今,来这里写生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创作了很多具有水乡特色的作品。一个从小生活在洞庭湖畔的职业画家邓博文,在湖湘独特人文地理的耳濡目染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那些停靠在岸边拥挤的渔船,甲板上随意堆放的渔具,湖中安插的围子,以及房舍、树林、庄稼等等,成为他写实表达的素材,他用画笔将这些乡土符号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他以小河咀渔村为素材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渔歌唱晚》《泊》《收获》《鸬鹚》等作品多次登上省级、国家级画展的舞台,向人们展示了小河咀渔村的魅力,也展示了水乡沅江的魅力。
此时,我看着湖面上的景观小船,一眼看穿它是一只“退役”的渔船,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渔船是有生命的。我之所以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渔船上的人,或是它在湖中荡漾的姿势,更是它满身散发的气味。它保留着和渔夫同样的气味,好像它就是他们的孩子似的。
表舅曾经有一艘小木船,他闭眼都能嗅到它的味道。我们每次去小河咀,是要横穿洞庭湖的,如果遇到干旱缺水,那些大船无法通行,表舅就会开着船去接我们。虽然水浅,但湖洲也有暗流和险滩,每次穿行在河道之间,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表舅总是能凭着多年的行船经验,在湖洲里游刃有余。
表舅没有一座好房子,唯一能摆得上台面的只有这艘渔船。表舅总是把这条船当作孩子一样去呵护。一到休渔季节,他就会请人把渔船拖上岸,然后开始细心地清理木船的绿苔、螺壳等,露天晒干,一遍又一遍地检查船身哪里磕碰了,哪里渗水了,并仔细地修补船体。他用一块纱布把桐油过滤一遍又一遍,然后把精良的石灰用筛子筛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调匀,最后把桐油灰舂得又软又黏,然后敷在缝隙上,封堵刮平。这整个过程,表舅好像不是在修补渔船,而是在制作一个艺术品,每一丝缝隙都逃脱不了表舅的眼睛。直到他确认完全填补好,才用大刷子开始刷桐油。一下子,斑驳不堪的船体又被表舅刷得黄亮黄亮的,在阳光下散发出桐油的香味,早已掩盖了鱼腥味。
除了这些桐油味,院子里还会有难得的猪血味。那是表舅在用猪血浸晒渔网。每到这个时候,只要走进渔村,你就会看到每家每户屋前都会挂起不同的渔网,紫红色的渔网,在阳光下发出迷人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味道。那个时候的渔网都是用棉线或者麻线织成的,如果打鱼后不及时晾晒,或者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渔网就容易烂掉,于是大家就想到一个保存渔网的方法,那就是用动物的血来浸染渔网。渔村很少有人家养猪,想要猪血,必须到集市上去买。表舅家从来舍不得买一块猪血回来吃,却舍得从集市上提一大桶猪血回来浸网。他把大大小小的晒干的渔网放进去,不停地翻动,让每一根线都浸透猪血,再挂起来晾晒。晒干的渔网都比较僵硬,就拿到蒸笼上去蒸,蒸过之后再晒干。这样,渔网放在水里不会漂,而且离开水会很快晾干,即使几天不晴,也不担心它难得干。当然,染网不仅能保护网,还能吸引鱼,因为猪血血腥味大,浸过猪血的渔网放到水里后,能吸引更多的鱼虾。因此每到这个时节,走进小河咀,家家户户都在修补船舱或浸晒渔网。
如今,小河咀的渔船和渔民一起上岸了。有的渔船搁在村头,成为一个渔村的符号;有的荡漾在湖面,成为一首渔歌的音符;有的游在湖中,成为渔民心中永恒的图腾……
千百年来,小河咀村因水而兴,村民以水为生。看着那一片清澈的湖水,就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4
从白沙大桥南端向西进入小河咀,就会看到大桥的主题雕塑和纪念石碑,这个地方也是古代的白沙驿,它是巴陵至南岳途中的一所驿站,全靠人力摆渡。上个世纪70年代,白沙渡口建成汽车轮渡,一辆辆汽车排成长队等候过渡,渡口两边挤满了小摊,小贩们向来往的行人兜售食物。2002年,随着洞庭湖区第一座特大桥建成通车,白沙渡口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它的过去早已融入沅江发展的血脉里,淹没在葱郁的苇丛中,留在了长者的絮叨里。白沙大桥全长1577.04米,全桥37孔,桩基深度、顶椎长度、悬浇跨度均列省内同类桥梁之最,为沅江的经济打开了一条重要的通道。向北经赤山岛可以到常德、岳阳,由南可以到益阳、长沙。正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成通途。
如今,大堤两边修筑了栏杆,配上了节能路灯,旁边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最显眼的是那种大白花杜鹃,每年四月份,就会看到白色的花朵簇拥在道路两旁,特别显眼。堤面修了一条红色的塑胶道,成了沅江跑步爱好者的不二选择。2022年沅江市第二届微型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省1000多名队员参赛,小河咀大堤也成了重要赛段。选手们奔跑在大堤上,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领略洞庭湖的旖旎风光,留下一路的欢声笑语。这次活动,也让他们记住了小河咀这个美丽的渔村。
傍晚来这里散步的人特别多,站在大堤的观景台,你可以伏在木栏杆上看天边红色的晚霞,一抹在远山上,一抹与湖水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从水中升腾起来的。远航的货船,如熨斗般熨烫出绚丽的湖面。水鸟低飞,掠过水面,一下子隐入河边的杨树林,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慢慢随水波归于平静。我仿佛听到了无数的黄昏拍打湖堤的声音,看到了星辰开始在湖面上幻化成通透的渔火。华灯初上,白沙大桥如一条白色的蛟龙横卧水面,湖里的影子,随月光徐徐升起。我居然看到了它如父亲般卷起裤管站在水里,濯洗腿上的淤泥……
堤内,湖水安静,像一个享受溺爱的孩子,安逸得能照见世间所有的美好。那些砖瓦楼掩映在橘树林里,若隐若现,整个渔村显得郁郁葱葱,充满无限的生机。这还不够,村委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升级改造,还在白墙画上各种生动的图案,人们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一个梦幻渔村。
每一次去小河咀我都会去“银湖山庄”,因为这里不仅能使我心情愉悦,还能让我大快朵颐。银湖山庄是农家乐,主人是农民诗人剑戈的夫人,我亲切地叫她元元嫂子。银湖山庄四周是橘树,后面是浩江湖的一个湖湾,浅水处种满了荷花,湖水格外清澈。我想剑戈一定是在无数个月夜里看到了洒满银辉的湖面,才会以“银湖”命名吧。
银湖山庄院子里除了橘树,还有枇杷树、桃树、杨梅树……“洞庭枇杷黄,银鱼肥又香。”每当枇杷黄了的时候,我会特意跑来吃银鱼,顺便采摘枇杷,元元嫂子就会告诉我们哪根枝上结出的果子最好吃。山庄前面,还有一块菜园,栽种了各种时令蔬菜,这些果蔬,客人是可以随意采摘的。
开始那几年,去银湖山庄的大堤坑坑洼洼,车辆来去很不方便。特别是晚上,我视力太差,几次都因躲避不及,车辆颠簸得很厉害,到后来都不敢开车了。
后来听说修路,不能通行了,生意因此惨淡,但剑戈却笑着对元元嫂子说:“这只是暂时的,路修好了,到时你会忙不赢的!”
剑戈说得没错。
小河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打造成为“画家村”“民俗村”“美食村”“渔家文化村”,村落“绿起来”“美起来”“净起来”“好起来”了。2022年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中,小河咀村榜上有名。
如今,这个美丽渔村,正像诗人剑戈诗中描绘的那样,“白天鹅纷纷离去/许多河流的水一齐涌来/芦苇疯长/我在你的背影里俯下身来/把头贴近寂寞的洲子,聆听/你的脚步”“四条河流,从西边走来/芦苇疯长,一条闻讯而来的鱼/张开双臂,像夜莺一样/回到鸟巢”“幸好,白天鹅还在湖洲上飞翔/幸好,洁白的芦花点亮了渔火/幸好,落日明天仍将回来/幸好,我生在江南”……
他的诗离不开这片土地,也离不开这个渔村。我想,也只有这样山美水美的地方才能让他写出这么美好的诗句。
剑戈是原胭脂湖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作为一名农技干部,30余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教技术、解难题、话家常。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最看不得农民吃苦。曾经有人跟他打趣:“你这么喜欢田土,干脆当个农民算了!”他也是脚踩泥土,躬身下田,与农民打成一片。在他的带领下,街道引进农业产业园、专业合作社等数十家,农业产业得到进一步优化。
离世前那段时间,他忙于防汛、抗疫、春耕。其间,挨家挨户摸排疫情时偶感胸闷,他没有在意;防汛值守大堤时甚至面部中风,他也没有重视;复工复产时身体已发出危险警报,但他依然奔波在一线……
2020年5月3日那一天,剑戈带着他的诗意归于这片山水。
那一天,他的诗歌《在黄昏里》被选录在《2019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中,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沉淀在诗中的一词一句里。
5
这个曾经让人望而却步的渔村,没想到成了新时代水乡的新地标。
村民趁势把自己的楼房改成“渔家乐”“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次去银湖山庄,元元嫂子都忙得不亦乐乎。她端着大头鱼切片火锅,放上客人的餐桌,一个劲儿地说:“真不好意思啊,这生意太火了,我都分不开身来跟你们打招呼。”桌上还有一些藜蒿粑粑等本地特色美味佳肴,我们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我和元元嫂子说起她家的菜园,她感叹道:“当时,村里要征用我的菜地搞建设,我还不肯呢。当时剑戈还批评了我,说我觉悟不太高。可惜他不在了……”
我知道她又想起了剑戈,当然我们这些文友也想起了他,更想起了他留给这个渔村的诗。
元元嫂子的菜园没有了,用青色的砖砌起了艺术围墙,成为小河咀村草坪茶庐。没想到在2022年沅江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暨湖南·益阳第四届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节上,“洞庭渔村之夜”诗歌晚会暨《水城谣》诗歌剧首演在这里举行,掀起了诗歌风潮,全方位展示了千年水城、洞庭名郡的独特风韵。台上朗诵者或慷慨激昂,或深情婉转,台下观众或细心聆听,或跟屏默念,众人一齐沉醉在诗歌的美妙世界里。这是不是冥冥中早有注定?
这里还建起了一家“禾堂阅舍·村民书屋”,里面有10万余册书供群众免费阅读。周末,可以和几个友人一起来这里聊天、品茶、读书。
最具特色的是“鱼骨集市”,它成了小河咀渔民家门口的集市。年老的村民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各种土特产、新鲜蔬菜、鱼类产品等拿到这里卖。有一位老婆婆笑着说:“捕了几十年的鱼,突然不让我们捕鱼,一开始的确有点想不通。但如今我们村大变样,比城里都好啊!”
我看着道路两旁开得正艳的紫红色蝴蝶花,心想:小河咀不就是一只破茧而出、展翅翩飞的蝴蝶吗?
小河咀,是栖息在洞庭湖里的一叶扁舟,更是水乡里多情的音符。
责任编辑:杨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