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明的追光者

奉荣梅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    | 

奉荣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任编辑,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先后在各大报刊发表数百篇散文、诗歌、评论等。出版散文集《浪漫的鱼》《寒花淡影》《品读长沙 风流人物》等。

“知了青年”,这个名字,青春,充满活力与生机,有面向未来的力量。走进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透过“知了青年”的玻璃门,看见甬道右侧墙壁上一行大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就想,“知了青年”公司的底色就是青春的青葱和火红吧。
“知了青年”于2015年7月创立,从最初在优酷上线的新兴文化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等,到在爱奇艺播出的《登场了!洛阳》《登场了!敦煌》等,一系列融合了文化性、审美性、时尚性的纪录片和文化综艺节目,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专题纪录片,寄予了“知了青年”这家新兴文创产业公司对于文化传播和纪实内容的前沿探索与产业思考。“知了青年”是如何让纪录片破壁出圈的?又是如何把匠人、村落、敦煌等文化符号转化为鲜活影像的呢?
张准,历经近10年在湖南电视台的打磨,拥有8年创业经验,现任“知了青年”董事、联合创始人、总制片人,操盘了“了不起系列”“登场了系列”等几大破圈纪录片。8月,她在与我对话时说:“公司意图从好奇心、审美、认知上培育新媒体纪录片生态,引发当代年轻人在精神上的认同及共鸣。在匠人活化、区域活化上,尽展东方文化、东方之美,也促使‘知了青年’在行业内大放异彩,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透过一个个文创案例,我窥探到“知了青年”如何倾情聚合文化力、设计力与链接力,将文化和技术深度融合,使之爆发出倍增效力。

拍摄千名非遗人,建立国内首个数字非遗博物馆
打开“了不起的匠人数字非遗博物馆”,里面汇集了他们采集的国内千位非遗传承人影像数字图文资料。
打开“了不起的匠人数字非遗服务平台”,页面显示“非遗传承人”“非遗赋能”“非遗手艺地图”“合作申请”等选项。点击“非遗传承人”页面,跳出解说:“用千年榫卯技艺造微缩天坛的‘当代鲁班’,60岁,耗时5年,不用一颗钉子,不用一管胶水,历经10万多道步骤,共7108个零件,最小零件仅有2毫米,用全榫卯结构复刻了天坛祈年殿。”“王震华”页面详细收录了王震华制作手艺的各个工艺流程:制图、开坯料、出精料、弧形拉粗坯、出弧形精料、开榫卯,最后拼装。
上海市民王震华在60岁领到退休金以后,有了一个梦想:手工制作全榫卯结构的天坛祈年殿。他有一个信念:做事就要成功,不成功不出山。“知了青年”的摄影师们很好地理解了王震华的梦想与信念,他们的镜头首先对准了王震华那张历经岁月沧桑的脸,捕捉到眼镜后面专注的眼神,让人感受到他是在信念驱动下执着地与烦琐、重复和挫折为伴;抓拍到开坯料时飞扬的木屑中王震华眼眸里射出的沉静、从容的光芒,与亮眼的刀片的锋刃互相辉映。摄影师更多的镜头聚焦在王震华的一双大手上。那双手布满皱纹,指背不时可见伤痕,指腹应该还有看不见的老茧,双手骨节粗大却又不乏灵巧、沉稳。他自学计算机软件操作,借助现代技术完善传统制图方法,为达到自己的制作要求,还要改装二手设备自制器材。在开出自己满意的弧形精料时,他的眼眸绽放出喜悦与自信来,而在拼装这道工序里,因为那弧形不同于直线,完美的弧形要求很流畅,摄影师又捕捉到王震华那享受过程的神色,目睹自己亲手制作的几千个小小零件慢慢地拼接起暮年的梦想,那种激动的心情全在脸上流露出来。镜头又拉近,对准那双被褶皱包裹的手——透着被汗水浸渍的黑红光芒,用力支撑起希望与喜悦。
“知了青年”创业之初的第一个项目是《了不起的匠人》,项目团队意在打破人们对于传统纪录片的偏见。总制片人张准,大胆邀请林志玲为节目配音,以软糯的声音分享匠人故事。“看这个节目你会很羡慕匠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从专注的工作中得到了快乐,也传承了文化。我参与这个项目,是希望向匠人致敬。”团队第一次在北京和林志玲沟通时,她就表现出真诚,以零片酬加入,并且四季跟随项目拍摄。2017年5月15日,林志玲穿上汉服的绝美形象登上美国时代广场,作为制作团队的形象代言人,为节目做广告宣传。这些创新让节目迅速破圈,打破了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之间的壁垒,也让“知了青年”一炮而红,成为业内知名的团队。总导演黎振亚与《了不起的匠人》制
作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先后探访了1000多名手艺人,录制了300多位手艺人每人超过10小时的影像资料,制作播出5季,每季10人。节目自2016年9月在优酷平台开播以来就走红网络,刘文辉、甘而可、田承泰、温陈华、王震华等上百位手艺人走入大众视野,在“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上斩获“最佳新媒体纪录片奖”。公司也因此获得2017年合一资本A轮融资,建立文化纪实厂牌“了不起频道”、微博MCN矩阵,先后获得“微博2017年度最具潜力机构”“年度新锐公司”等奖项。
而在《了不起的匠人2019》之中,“知了青年”以“手艺新番,少年归来”为主题,掀起了“匠人精神”的年轻化表达,通过新旧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演绎了匠艺的传承。对“匠人”的重新塑造,是将古老器物与青年精神相映照的活化呈现,是对匠人精神的人性化、大众化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化、消费化表达。
公司建立伊始,就着手建设非遗资料库,拥有迄今中国最大的关于非遗的影像库,以文化数字化的形式保存文化资源的价值,把文化资源变成数字资产,进而变成可以持续存留运营的内容。
2017年,公司与平台合作,发起探访100个村落的拍摄,制作《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就投入了1500万元。这一系列制作,同样请林志玲配音,获金秒奖2017年度最佳短视频奖。
今年,公司计划寻找100位手艺人,通过“内容传播+电商销售+产品改造”,帮助每位手艺人实现营收100万元,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更有信心地传承。如今“了不起的匠人”“望哥发现好手艺”已是两大顶流IP,全网粉丝破千万,“了不起的匠人”旗下非遗账号矩阵“匠人优品”“匠心好物馆”等,每日获取百万“非遗流量”,持续聚合全网手艺爱好者,“望哥发现好手艺”账号的一条爆款短视频帮助榫卯积木手艺人刘文辉带货100多万元。

浯溪碑林,让“石头会说话”
知了,是蝉的别称。蝉是长寿的生物,有很强的生命力。据说,蝉蛹要隐藏在地下度过一生的头两三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才能破土而出,靠一根细长的硬管吮吸树枝的汁液,为自己提供生命的能量。
“知了青年”9年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就像知了一般,数次“金蝉脱壳”,不断羽化蝶变。公司大门口有三块牌子,除了最初的“知了青年”,另外两块是“马栏山数字科技公司”和“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这三块牌子见证着“知了青年”作为新一代内容公司不断扩容的成长过程。
2015年“知了青年”创立时,正是各个电视媒体开始制播分离的节点,需要文旅方面的节目,公司从被动接单录制到主动出击,制作主题性深度纪录片。2020年是第二个节点,疫情防控期间短视频兴起,对于长视频是一个大的冲击。这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提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于是,“知了青年”在2021年又增添了“马栏山数字科技公司”的招牌,至此,公司深耕湖湘地域文化,将视角投向本土文物文化的二次创作,并进行展示、运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知了青年”是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里的超级歌手,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落叶凋零的秋天,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采集历史文化深处的清冽甘露,悦耳的叫声自湖湘大地向外远播。声音传得远是因为他们站得高,有高远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匠人精神”。
2023年7月,创新中心开发“浯溪碑林数字化保护利用及传播展示项目”(以下简称“浯溪碑林项目”),项目小组的成员,就像他们拍摄的《了不起的匠人》中的那些手艺人一样,以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保护、研究、传承、发展四个维度展开,建立起从“数字采集”到“数字修复”到“二创开发”到“传播展示”到“产业应用”的国内首个石碑石刻数字化全链路解决方案,填补了中国摩崖石刻数字化产业应用的空白。
公元771年,唐代文学家元结将自己撰文、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找工匠题刻在事先磨平的临江崖壁上,因文绝、字绝、石绝,而被世人称为“摩崖三绝”。嗣后,刘长卿、黄庭坚、米芾、秦观、李清照、杨万里、徐霞客、何绍基、袁枚等历代文人名士来此“跟帖”,刻文于石,碑石林立,保存至今的摩崖石刻共有505方。“知了青年”公司大厅展示的文创产品及典藏礼品,不少是以《大唐中兴颂》碑林元素为主题开发的,有精美的典藏拓片、拓印体验装、临摹字帖、文房、折扇、茶杯与茶香生活等文创产品,推动石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我在浯溪碑林实施方案中看到几个步骤:现场勘探、数字采集、数据计算、成果输出。每一个简洁的过程,背后都付出了无尽的汗水和智慧。刘群副总经理回忆起2023年7月她和创新中心秘书长、浯溪碑林项目负责人孔皓等人第一次到浯溪碑林现场勘探、采集数据时的情形,看见山岩密林间隐藏着的历代摩崖石刻群,他们都很震撼。由于自然原因,浯溪摩崖石刻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不少石刻变得肉眼不易辨认,急需抢救性焕活,他们内心又很不安。孔皓和项目组成员都是90后,从夏天到深秋,他们多次到浯溪碑林踏勘采集信息。他们肩扛背驮摄影器材,手捧《浯溪碑林志》,穿行在峭岩陡崖间,搭架子,找角度,采用全光影采录、三维扫描技术,从数十个方位对每块石碑采集上百张照片。
文物现状不可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让碑刻活起来,文化与科技由此交会。数据整理与计算更是一个磨人的过程。坐标对齐、轮询算法、全细节立体成像技术;找到历史上消失的信息,看见这块碑背后的故事,建立这块碑的全信息模型;20多道工序的数字修复,比对古籍文献原文,专家识读文献中未记载的文章,进行文化阐释;从原图(正摄图)、灰度图,到法线图、数字增强图,最后到二创数字拓片、单字摹本……那些原本模糊甚至缺失的文字,就这样魔法般地越来越清晰。浯溪碑林的505块碑刻,每一碑刻都经历过这样的工作流程。项目小组“数字浯溪”数据库资料汇总表中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记录着他们对碑刻采集、文字梳理的过程以及采集的方式与进度。他们分别建立了以“名人”“名碑”为核心的文化研究模型,系统梳理了505方碑刻和300位名人的生平与朋友圈。点开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的选项,有知识图谱、内容详情、关系详情三大板块,与名人、碑刻相关的谱系呈放射状清晰再现。
尽管许多碑文肉眼看不清了,但只要刻痕深度还大于0.01毫米,孔皓他们就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追踪觅影,结合光线变化、图片叠加、算力支撑等方法,让细微的痕迹信息重现于世。比如对于一块中等大小的石碑,将前期用专业设备从数十个方位对石碑采集的上百张照片导入计算机,通过图形叠加和图形渲染技术,经过20多个步骤、24小时的运算,实现高精度数字成像,让石刻上的痕迹重新显现。
项目团队经常会去请教文史专家,讨论摩崖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渊源。有一些石刻找不到作者,或者文字完全看不清,在修复之后会请专家来辨认和印证。虽然团队成员全部是90后,但他们很有使命感,充满了干劲。
浯溪碑林项目,今年年初已经验收。在公司大厅,展示着最新结项的浯溪碑林系列成果:浯溪碑林研究服务平台、云游浯溪线上展示平台、中国石碑石刻数字解决方案。
游人随手点击云游浯溪可视化平台,立刻就穿越成唐代的元结,身临其境越过湘江,在浯溪碑林里“寻宝”,体验那里的春夏秋冬。平台运用虚拟引擎、高保真场景渲染、虚拟人制作等技术,建构出高精度、可互动的摩崖石刻虚拟场景,复原了唐、宋、元、明、清的浯溪碑林,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感官漫游。游人又打开“数字浯溪”小程序,点击“赏石刻”“知碑文”“游碑林”“习书法”等功能,就开启了智慧导览和在线书法临摹。
5月23日,项目的数字修复版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亮相深圳文博会,观众通过裸眼3D大屏清晰观赏书法笔触,了解浯溪文化名人知识图谱。

做文明的追光者,启动“数字汉生活”
“知了青年”富有趋光性,他们是文明的追光者,他们的镜头不断追逐着历史深处的光芒,拍摄了系列文旅与文博方面的纪录片。
2017年公司与爱奇艺合作,制作城市类相关纪录片《登场了!洛阳》《登场了!敦煌》,从六朝古都洛阳到敦煌,汪涵带领一批流量大V,探访每个城市的博物馆、风景名胜。节目组往往在一个城市扎根半年,掘地三尺似的采风拍摄。
2021年制作文博类综艺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时,节目组邀请陈坤、新华网许丹睿加盟。节目拍摄期间碰上疫情,导演组成员就用一个大箱子装好一年四季的衣物,天南地北地飞,去敦煌、殷墟、陕西、南海一号等地拍摄,他们要与疫情赛跑。
总导演黎振亚,一直致力于让传统文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生活,他和团队成员先后拍摄了《登场了!洛阳》《登场了!敦煌》等多部纪录片,采用数字化的表达形式,将文物、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年轻人,通过创意的动画、剪辑和讲解,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和知识,让当代人能够轻松地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因为常年在外奔波,那时才六七岁的儿子十分想念爸爸,黎导的妻子只好定制了一个和丈夫一般高大的人形抱枕,以缓解儿子的思父之情。
因为“登场了系列”成为点击量达数亿次的新文化IP群,“知了青年”董事长李武望成为洛阳、敦煌的“文旅推广大使”。在公司摆满各种荣誉的格柜间,李武望还有一本“湖南数字文化推广大使”的荣誉证书。
2023年7月挂牌“湖南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这是“知了青年”拓展的第三个节点。创新中心是产业园与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图书馆共同打造的一个新平台。
马栏山数字科技公司从创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将最新的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建设文化供应链,探索中华文化传播及应用模式,建立起一条从数字基因存档到数字成果转化路线。近期,马栏山数字科技公司还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马王堆数据资源库”双授权的企业,这将使马栏山数字科技公司在文化数字化领域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为推动文博、文旅、文创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武望董事长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最有创造性的力量与博物馆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将博物馆中的文物、历史和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公司围绕马王堆汉墓,联手100多位艺术家,共同开发汉生活艺术图库。2024年1月8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32支创意团队齐聚湖南博物院,启动“数字汉生活”创意之旅。馆内的文物藏品为“数字汉生活”项目提供了核心数据来源,创意团队以这些文物为蓝本,围绕“穿汉服”“享汉乐”“食汉宴”“购汉礼”“用汉方”的五个创意计划,赋予文物新的生命。
8月6日,由公司打造的“博物馆公园”在湖南博物院四楼试营业,融合了展览、文创和美食,打开了汉生活图卷。
公司与国内外一流设计师、艺术家、匠人,新品牌、文化IP合作,共创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文创产品、文化体验与各式展览。湖南博物院毗邻烈士公园,拥有四层露台空间,可俯瞰城市最美天际线的稀缺绿地,从开放空间开始,延续一代建筑大师矶崎新的设计理念——公共、包容、多元、革新,以此重新构建湖南博物院与城市的关系,以全新风貌创意呈现“汉文化”,打造年轻人追逐的新中式创意生活方式品牌。
博物馆公园设有快闪展览、艺术家联名、手作体验、数字艺术体验等项目。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提取了大美漆器、衣被锦绣、简帛典藏、品食珍馐、养生古方、奇珍神兽六大主题,开发文物简笔、纹样色彩、艺术家插画三大类二创图库,囊括八大产品系列:艺术家联名系列、考古修复系列、湖南非遗、毛绒、纹样、美食文创、祈愿、手作体验。
数字赋能非遗,数字赋能文旅,数字赋能文博,数字红色传承,数字湖湘文化……“知了青年”的文化墙上,一组组炫目的图文,展示了公司创立以来聚焦中华文化的几大重要文化项目。
知了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知了青年”,永远行走在文明的追光之路上。

责任编辑:朱恋淮



关注我们

微信号|长沙文艺

Copyright 2025 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赛联网络